工会团委

“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展播 | 以信念为炬,做生命的摆渡人——王秀秀

  • 2025-04-09 09:16:31

晨光熹微我总想起陶行知先生那句:“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特殊教育的田野里,我并非播种知识的农夫,而是以信念为锄,在看似贫瘠的土壤里,埋下一粒粒光的种子。教育的信念时刻告诉我,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只要相信,总能触碰到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一、初出茅庐,信念生根

2019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日,当我第一次踏进特殊教育中心时,孩子们奇怪的脸庞构成了我对特教事业的最初记忆。递给我的班级名单上,名字后都缀着不同的医学诊断:听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唐氏综合征、发育迟缓...手里的名单像一堵无形的墙,老教师递过来《爱的教育》说:“在这里,教育不是灌输,是唤醒。”

我至今记得与小鲁的初次相遇,这个4岁的自闭症男孩胆怯的躲在妈妈身后,当我尝试靠近他时,他迅速躲开了,当我想握住他的手时,瞬间被咬出深深的牙印。家长的手足无措与孩子空洞的眼神,像钢针般刺痛着初出茅庐的我。但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信念:教育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俯身时仍能看见尘埃里开出的花。

二、暗夜行舟,信念如磐

最初三个月,普幼转到特教的教学工作像是黑夜中在大海上迷茫的小船,载满了挫败与困惑。面对到处跑的自闭症小鲁,带回课堂就耗费了很多精力和体力;面对听不清听不懂,年龄差距大的听障儿童集体课,找不到共同教育起点和教学方法;教小胖威力综合症的原原“哥哥”重复两百多次仍会遗忘…无数个深夜,我对着《特殊教育学》的专业书籍潦草记笔记,对着各种网络课堂汲取知识,脑海里漂浮着家长那句“老师,我们的孩子还能去普通幼儿园吗”的叹息。手下的笔不停写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被点燃,哪怕是一根火柴的光。

转机来的猝不及防,某个雨声沥沥的午后,蜗牛爬满了校园,自闭症小鲁拉着我跑到泥土旁突然说“蜗牛”;从“爸爸妈妈”到“姐姐老师”,从妈妈陪读到主动下楼上课,简单的小事却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教育的重量。

三、破茧成蝶,生命闪耀

为了更好的抓住学生的兴趣,我将奥尔夫音乐揉进课堂,把《开始和停止》与动物叫声相结合,让自闭症儿童在模仿与游戏中学习知识;用彩色丝巾制作“情绪彩虹”,课前五分钟带领大家放松心情;记得教莹莹将绘本画成简笔画册的那个下午,她眼中突然绽放的光芒,让所有理论都黯然失色。​

最动人的莫过于小鲁的蜕变,一年半时光,他从不认识妈妈到已经会认字、会唱歌;从蜷缩角落到站在普通幼儿园的表演台上,毕业后,他和妈妈送来了珍贵的锦旗。原来,教育信念的果实,在我未曾留意的瞬间,悄然成熟。

四、生命共鸣,信念永恒

在这方寸教室中,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脑瘫患儿琳琳教我用手掌感受春风的温度;多动症儿童轩轩让我明白专注力可以像拼图般重塑;孤独症儿童告诉我原来汉字还可以画出来;当发育迟缓的妞妞第一次独立穿好鞋扑进我怀里时,那冲击力击碎了所有关于“付出与回报”的衡量。家长课堂总充满泪光与欢笑,我们互相讨论遇到的问题与收获,浩浩妈妈每次都要感慨“幸好遇见你们这些老师”;听障儿童用僵硬的语调说出“谢谢”时,阳光正掠过语言卡片上的公主贴纸。这些碎片让我顿悟:特教不是牺牲,而是与生命共舞的信念。

时光流转,当初那个被咬伤偷偷抹泪的年轻教师,如今能从容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个别化交流本里珍藏着孩子们扭扭曲曲的简笔画成长记录,泛黄的纸页上还粘着甜甜送的褪色贴纸。每当毕业的孩子回来看我,他们或笨拙或清晰的“老师好”,都是岁月馈赠我坚守信念的勋章。​

特殊教育就像在水泥地里种花,我们永远不知道哪颗种子会发芽,正是这种不确定中的坚守,让每个细微进步都成为璀璨星辰。每当小鲁在普通小学获得进步奖,或毕业的唐氏儿成为工厂见习生,这些生命的奇迹,胜过千言万语。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园地里,我和孩子们互为镜像,共同成长。如果说普通教育培育参天大树,那么特殊教育就是守护苔花的匠人,每株植物都有权利触摸阳光,每颗星星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这条路或许永无鲜花掌声,但那些跌跌撞撞的拥抱、咿咿呀呀的呼唤,早已谱写成最动人的教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