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校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体育与健康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也不能例外。这就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新课程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重视师生的互动性,体现“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以实践为基础,分析了信息技术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师生互动性充分发挥的最佳操作平台,是实现学生独立探索、创新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信息技术 独立探索 互动性 操作平台 整合 环境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必须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所谓整合,就是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融入课程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情。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机整合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视师生互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重视师生的互动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在盲校,我们需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残疾类别、残疾程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些差异确定学习的目标和评价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重视师生的互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残而不废、残而有为,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对全盲的同学和对低视力的同学,在教法和学法、学习内容和技术难度上,我们不做同等对待和要求;在对待多重残疾学生时我们又有不同于一般学生的教法、学法和目标要求。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能力入手,逐步训练,逐步提高。
二、信息技术是师生互动、充分发挥的最佳操作平台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丰富了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扩展了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作为独立个体的体育与健康教师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进行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时,理论讲解精练,动作示范规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较快;反之,则会出现专业知识落后、教学手段陈旧等不尽如意的现象。可是,如果体育教师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就会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课堂,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体育教学的能力。盲校的教育对象是一些视力残疾学生,受学生视力所限,体育教学相当困难。尤其是全盲的同学,他们只能通过听觉聆听老师的讲解,通过触觉触摸老师的示范动作,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模仿练习。为了使全盲学生能理解的更准确,有时一个动作需要反复地讲解、反复地示范,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还是一头雾水,教学效率低下。即便是低视力的学生,虽然有一点残余视力,但也很难完整准确地看清楚老师的示范动作,教起来也不轻松。这样,教师势必就会对教材进行取舍,许多有锻炼价值的教材就被放弃或一掠而过了。这样长期下去,必然会违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例如,在跳高教学的过杆动作时,老师不可能在杆上做停留动作让盲生摸一摸,只能是反复讲解。可是,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就会使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近年来,学校先后购置了计算机、盲人读屏软件,建起了校园网、承担了齐鲁特教网、中国视障教育网的建设工作,对老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和达标考试工作,承接了中国视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的工作平台,也使体育与健康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设想走向可能。2003年,省里要我推荐几名柔道队员,由于自己对柔道运动的了解、掌握都有限,我通过登入柔道网下载有关知识和技术图片、视频,然后自己和学生一起反复地学习、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参加训练的同学中有一名连续三年(2004、2005、2006年)在全国残疾人柔道锦标赛上分别获得女子63公斤级银牌、金牌、金牌。几年来,我通过上网搜集学习资料、教学资料,利用邮件和教研博客与其他兄弟盲校的同行交流学习,先后自学了盲人柔道规则和技术,盲人门球、足球、乒乓球、盲人象棋等一些自己以前从没接触过的运动项目,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二)实现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竞技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广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中,教师把搜集、整理和自己制作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本文档(主要是动作技术要领,竞赛规则)、音频文件(有的需要自己根据需要录制)、图片、教学课件、视频文件打包上传校园网的教学平台。因为自己制作动漫课件的能力较差,我就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示范和分解示范动作录成视频,上传到我的教学专题网站中,然后通过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室内体育与健康课,指导学生登陆齐鲁特教网(http://172.16.120.252),淄博市盲人学校教学平台(http://172.16.120.9),中国视障教育网等网站(http://www.vi-edu.cn/)指导全盲同学。对那些不宜在外堂课上做慢示范或分解示范的动作,则利用盲人读屏软件反复阅读文本资料,或打开有关的音频文件,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学习、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方法、运动规则、易犯的错误如何纠正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低视力的学生借助助视器,或者通过将文字、图片、课件、视频放大等手段,让低视力学生利用残余视力反复地、有目的、有重点地观看来获得直观的动作形象。比如,在教学生打篮球时,我专门制作了盲校篮球专题网站上传校园网,里边不仅包括了我们平时见到的篮球运动的内容,还包括了街舞篮球和花样蓝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既让学生全面了解了篮球运动的知识,又可以让全盲和低视力的同学各取所好,各取所需,所以课余时间篮球运动蔚然成风,大大丰富了学校课余活动的内容,提高和发展了盲生的听觉、触觉、方位觉等感觉能力,对盲生的缺陷补偿、心理素质的培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做某个示范动作时,往往只能引起部分甚至只有个别学生的兴趣,想跟随模仿,而盲校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是以间接兴趣为主。视力残疾使盲生行动不便,好多盲生或多或少存在对运动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全盲的学生胆怯,怕吃苦、受伤,不愿活动,仅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激发他们兴趣的目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盲生体质较差,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听到铅球腿就软,每次实践课教学都不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练习,经常出现投出球后就抱头的场面,直接影响课堂练习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备课中将我讲解的侧向滑步推铅球动作要领设计成课件,存放到教师机共享文件夹中,让学生参照信息课老师教授的“网上邻居”共享文件操作方法,复制到他们自己的计算机中,然后运行该课件,认真阅读。结果盲生主动向我请教“超越器械”的意义、“用手拨球”的效果等。再次进行实践课时,同学们个个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投掷,尽管投掷距离不远,但是态度认真,兴趣浓厚。
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理论课总是少一些,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利用课外活动等业余时间指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有序地进行科学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的上网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他们不仅能自己学习了,还能帮助老师搜集一些教学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在课余训练中,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竞技水平。在课余训练中长跑时,利用“逐帧”慢动作技术,给学生讲解、示范中长跑各环节的动作要领,再结合欣赏优秀的教学视频,大型比赛的有关录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确定动作节奏,懂得合理的分配体力等方面的知识和形成战术,效果特别明显。
三、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现代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有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变等。因此要求体育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与时俱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明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即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以便实现教学目标。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锻炼习惯,必须依靠教科书、教学挂图等辅助手段,而信息技术包含了教科书的广泛内容,所以应借助计算机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实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提高运动能力的目标。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同体育与健康课的整合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观点,敬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