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盲校低视生所占比例的增大,充分利用低视生的残余视力成为我们每个视障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学中,通过为低视生改善视觉环境,进行恰当的视觉刺激,进行戏剧训练等,可以使低视生更好地用眼,使他们在身心两方面得到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改善环境 视觉刺激 戏剧训练目前,在我校视力障碍学生中低视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我所带的班来看,8名学生中6名是低视生,从整个学校的招生来看,也是低视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低视生的残余视力,让他们的残余视力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由此使低视生获得更好地发展,是我们每个视障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自2005年春参加到中德视觉康复训练项目以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自己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不仅自己受益,更使学生受益匪浅。
一、改善教室环境,创造更适合低视生学习的环境
(一)适当调整座位,使座次安排更合理
过去,由于老师在课堂上一般不板书,因此,对学生的座次安排多是按照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相互搭配,达到相互帮助的目的。而现在,随着低视生数量的增加,使用汉字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就需要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以便于个别使用汉字的学生能有重点的掌握课堂知识。若使用汉字教材的学生离黑板太远的话,必然造成到黑板前看板书的时间浪费。因此,现在安排学生的座次时,除了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还要兼顾到使用汉字学生和其他低视力学生要相对靠近黑板,以便于他们随时到黑板前观看有关的重点知识。
(二)配备台灯,增加照明度
以前,我们的教室里只是在天棚上悬挂了几盏日光灯,当教室里光线不好的时候,那些低视的学生便使劲趴在东西上看。现在,每个低视学生的桌上都多了一盏台灯,当他们需要的增加照明的时候,可以随时打开,使他们可以比以往更容易地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三)安装窗帘,杜绝眩光
我们的教室座次是学生面对面的坐,这样,当外面阳光强烈的时候,靠窗一边的学生面前的显示器就出现了严重的眩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电脑的使用。现在,教室里安装了窗帘,有效地杜绝了眩光的产生,使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为低视生配备适宜的助视器,指导并鼓励其在课堂上使用
在测查完学生的视力情况后,立即给每位学生配备了助视器。配助视器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是,配上以后,却发现学生很少使用,经询问,有的学生说不习惯,有的学生说戴上后眼睛流泪、难受。对不习惯的同学,老师要经常督促学生佩戴使用,提高助视器的使用率,使低视生能更清晰地观察事物。对戴上后感觉不适的学生,及时与医院联系,寻求解决的方法。
二、视觉刺激——有助于学习、理解与锻炼能力
(一)帮助学习与理解1.学写汉字
对于有残余视力的学生来说,能够掌握常见的汉字,会给他们将来的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尤其对学生的出行提供便利。这不仅是家长的心愿,也是学生自己的要求。因为,毕竟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汉字,汉字的使用范围比盲文要广泛得多。因此,把课文中所学的生字借助网络教室展示到学生面前的显示器上,让学生初步认识所学汉字,再由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教给学生书写,学生模仿着教师的字在黑板上练习,课后则由学生自己借助flash字卡帮助掌握汉字的书写、读音。flash字卡的使用,既是一种视觉追踪训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汉字、掌握汉字。2.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满怀热情地投身到学习之中。
在学习《穷人》时,我先给学生展示几幅体现穷人生活的图片:有拄着拐棍的老人背着满满的一篓煤炭,有穿着破烂的孩子注视着前面背着书包上学的同龄人,而自己却牵着牛去放牛,有的孩子冬天站在院子里上课,手里还提着捡来的破烂,当然,也有跟课文有关的插图。在看图的过程中,配上老师的指点和讲解。看完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就把学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
但毕竟有很多的情境是我们无法真切体验的,多媒体却恰好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十分有利于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强化记忆,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应情节,使学生真切感受赤壁之战的激烈战斗场面;学习《圆明园》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的部分情节,使学生充分感受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恶劣行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在制作课件和网页时,也按照视觉康复培训中学到的知识,以适合学生的颜色和高反差的色彩对比来设计,避免使用花哨的画面来展现内容,使学生看起来更容易,更清晰。有些跟课文内容有关的,则在展现画面的同时,配以课文朗读,使音画同步,既满足了低视生的需求,也照顾到了全盲生的需要。(二)综合训练,锻炼多种能力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活动范围长期局限在校园——家庭——校园中,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会带领他们外出购物、观察事物。
在外出活动前,低视生每人向学校借一个单筒望远镜,由于我们学校离大商场较远,因此我们采取了步行去,乘车回的方式。在去的路上,低视生借助单筒望远镜搜索目标,按照老师的提示带领全盲生到达指定地点。然后,学生分组活动,低视生和全盲生混合编组,教师相机进行指导,在活动结束后,写出活动后的收获。
这样的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视觉训练,同时进行了定向行走训练,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计算与表达能力。三、戏剧表演训练——感悟生活,体验社会(一)建立空间概念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几乎没有空间概念,对距离的概念也很模糊。不少学生对自己家离学校的距离、同学家与自己家谁离学校远等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在训练中,我们按照在培训班学到的方法,让老师跟学生分别按照地理位置站好,然后,低视生看一看,就可以直观地辨别出每个同学家与学校的远近和相互之间的方位关系,而全盲生则由老师带领,边走边告诉他哪儿是学校,这是谁家等,使他们也可以比较顺利地理解距离的概念。尤其是几个脑瘫学生,虽然费了较大的气力,最后也能正确地理解距离的远近和相互间的方位关系。(二)编排课本剧,深入体验人物感情
对学过的课文,有些适合表演的,就让学生来演一演。如《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中,敌人对方志敏的两次搜身描述的非常生动,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场景已在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若进一步组织学生表演,静态的文字就会化为一个动态的“社会文化情景”,既有声,又有情,此时,声情并茂,内容会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体验也就愈发深刻,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学生通过表演方志敏对待敌人的搜身情景,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方志敏的崇高精神和敌人的丑恶嘴脸。
再如,《奴隶英雄》这一课,本身就是个剧本,拿来给学生当脚本,加上自己的理解,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使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对剧本中人物的感情体验得更加深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古诗,因学生绝大多数是住校生,对离别的感受都比较深刻。于是,就让学生结合自己送别亲人、朋友时的感受,发挥自己的想像,来演一演李白送别孟浩然时,两人在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两人离开时会说些什么,孟浩然上船以后,两人又会说些什么等等。通过表演发现,有的学生在朋友离开时,除了说再见,几乎不知道再说什么,有的虽然说的不错,可是,孟浩然上船后,跟李白说:回去吧。演李白的同学就不知道怎么来应对了。通过这样的表演,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诗人的感情,也使学生了解到送别时的一些礼仪,从而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与健全人相处。(三)演课文故事续编,帮助内容延伸
教学的结束意味着学生新的语文学习的开始。有许多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在这时引发学生对结尾进行想象推测,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就会被进一步激活,从而有效地训练其思维创新能力。如《穷人》,文章写到桑娜夫妻两人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就结束了,那么,桑娜一家的生活在本已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再添上两个孩子,生活的困窘可想而知。他们日后的日子会怎样呢?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桑娜一家从此以后的生活编成故事写下来,再把内容表演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想像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感悟生活,体验社会
教学中,除了编排课本剧,还按照在培训班学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分组分别讲故事,小组内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后,从每个学生所讲的故事中选择一个大家都觉得好的内容来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增加学生的体验和再体验的经验。如,《盲人与小偷》,两个盲校学生高高兴兴地乘车外出买东西,想不到差点被小偷偷了钱包,而当车上的乘客要求把小偷送派出所时,我们的学生却要求给小偷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提高理解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我们的教学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学习地点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校园,低视生的视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我们相信,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随着使用技巧的日渐成熟,我们的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