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园地

时文选读(1)“柠檬水女孩”为国内教育带来几点启示

  • 2012-01-06 11:06:07
  • 熊丙奇
  • 盲部教务处

  
  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念不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不调整,再好的教育模式于我们而言,都启示不了什么。
  最近,“柠檬水女孩”的故事在美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位7岁的俄勒冈州女孩不久前在集市上售卖柠檬水,但因没有卫生执照,被卫生管理员驱逐。女孩的遭遇引发关注,很多人指责当地管理机构无权将小女孩赶走,称其扼杀了小女孩的创业热情。在舆论压力下,当地地方官亲自向这名女孩的母亲道歉,并要求卫生管理机构在执行相关法律时倍加谨慎,鼓励而非阻碍公民创业。
  这起事件也在国内发酵。有人借此说“城管”,有人借此说教育。在教育方面,议论最多的是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启示:创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然而,我并不认为这起事件能给中国教育这样的启示,大家看完这条新闻,留下的感慨或许是:美国对孩子的教育真不错,但在我们这里是行不通的。
  据《南方日报》报道,我国教育部门从2000年起就发布禁止暑期补课的“禁令”,但是,10年来,虽然每年禁令“三令五申”,却很少完整地执行过。假期对很多孩子来说,比平时的学习还要繁忙,要上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甚至有的孩子已经患上假期恐惧症。
  在这样的假期里,如果见到有孩子在摆摊、卖汽水、送货的报道,那多半是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报道想传递的信息,绝对不是什么创业体验,而是揭示这些家庭生活的艰辛。而针对城市家庭的孩子,我看不到一则有关创业的消息,提高他们能力和素质的是各种“夏令营”。
  不到万不得已,我们的家长是不可能让孩子从小就去体验生活的艰辛,赚钱养活自己的。大约20年前,有关美国富家子弟从小就在街边为他人擦皮鞋、在海滩涂防晒油,挣自己的零花钱,以及我国留学生在国外餐馆端盘子、洗碗的消息传入国内,可惜并没有打动国人。父母教育孩子时常用的话语是:你不努力学习,长大就去扫大街。因为父母不认为扫大街这样的劳动是值得尊重的,也不认为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财富是值得骄傲的,相反,父母认为自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穿得比别人漂亮,吃得比别人好,才是有面子。因此,也就错过了对孩子最基本的自立自强的教育。
  另外,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培养自强能力,也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关于开小店,我正好遇到一个类似美国孩子的故事。一个小学生要完成学校布置的社区体验作业,他告诉妈妈,想到社区门口的小饭店去当小服务员,帮忙收钱、打扫卫生。妈妈听了,十分生气,对孩子说:“社区体验活动,你还当真了,你问问同学去,哪个不是在居委会盖个章就可以了,假期时间这么宝贵,不抓紧时间,开学就会落后。 ”
  在劳动尊卑论与教育体系单一的现实中,父母难以从小对孩子进行创业教育。其实,所谓的创业教育,说成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更合适,它并非单纯服务于未来的创业,而是力图将公民培养成自食其力、对自己负责的劳动者。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念不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不调整,别的国家再好的教育模式于我们而言,都启示不了什么。

大师从何而来


  近年来,随着钱学森、季羡林、吴冠中、钱伟长等科学文化大师驾鹤西去,一种“大师焦虑症”弥漫开来。人们追问,为什么在今天这样的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复兴的时代里,能够与前辈比肩而立的新一代大师千呼万唤出不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对此,我倒想说,第一,我辈看来无望成为大师,但我们至少有机会去创造大师诞生的土壤。第二,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在于他们做出了超越前人的成果。如果我们只是跪在地上仰望前辈,“超越”二字自然无从谈起。没有超越,又何来大师呢?
  在讨论“今天为什么无大师”的同时,不妨想一想,大师是从何而来的?回顾大师的成长历程,分析其中的各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大师现象”,有利于我们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培育人才,从而为新一代大师的诞生创造条件。
  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固然是他们自身禀赋和努力的结果,但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大师的产生是社会和时代风云际会的结果。如果生不逢时,那么即使你是文曲星下凡,成为大师的可能性亦不大。钱学森赴美留学之际,正是世界航空航天科技方兴未艾之时,时代给了他进入科技前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为这些学有所成的海外学子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而这样的时代条件,是后来者所没有的。历史证明,得风气之先者成为大师的可能性远高于后来者,因为他们可以做出开创性的工作,而这正是奠定大师地位的基础。
  优秀的文化传统是诞生大师的沃土。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都出生于江浙书香世家,这绝非偶然。以江浙为核心的南方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良好的读书氛围造就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局面。从南宋至明清,秦岭-淮河以南的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70%以上。1000多年过去了,“江南出才子”这句话仍然被普遍认同。有人曾根据教育部出版的中国教授名录分析,秦岭-淮河以南的大学教授占全国的69%,说明文化具有强大的继承性。重视文化、追求学术、勤奋好学的文化传统在大师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一提“出大师问题”,相关部门本能的反应就是花大钱培养拔尖人才,这不由得让人想到“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的战术,但是用经济和军事的办法来处理文化问题,恐怕难以奏效。据报载,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各种各样的计划、工程正在实施,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照大师们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不难看出,和重点培养拔尖人才相比,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大环境才是更加重要的。
  今天,我们能做的是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并把这样的环境不断优化,并传承下去。有了合适的土壤,种子总会发芽的。

高贵的代价 (梁发芾)


  今天,我们总是羡慕贵族。商家做广告促销,常常要以贵族做招牌。不过,他们何尝明白,高贵其实是有代价的。当然,在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国家高贵的代价不同。看看这种不同,也是有趣的事。
  法国人安德烈·比尔基埃的《家庭史》中说,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贵族限制儿女们结婚、生育,使得贵族数量减少,家庭变小。贵族为什么采取这种自杀式的做法?原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女子出嫁,嫁妆负担太重,终身不嫁,可以省去嫁妆开支;二是欧洲贵族的财产主要是土地,为保证地产不被分割,就要限制儿子的继承权和生育数量。这样,他们就想出了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长子继承制,由长子一人继承地产,但给不继承地产的儿子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学一门手艺谋生,或者长子继承2/3,剩下的1/3由其他儿子继承;第二种办法是只许长子结婚,不许其他的儿子结婚,让他们去做教职。
  这种限制,《家庭史》中称之为“高贵的代价”。《家庭史》中说:从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欧洲的贵族家中女子终身不嫁的比例提高了4倍。18世纪初,贵族女子不嫁的比例达到25%。在法国,18世纪初,42%的公爵姐妹和重臣的姐妹不结婚,而威尼斯的贵族阶层,在17世纪初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贵族家中终身不娶的男子的比例,也从16世纪的18%上升到18世纪的64%。在法国,除了限制结婚之外,还限制生育。17世纪,平均每对夫妻有6.1个孩子,到了18世纪,平均每对夫妻只有2.3个子女。
  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中国古代的贵族讲究多子多福,为了多生育,一个妻子的肚皮的生产力有限,还要大量地纳妾,让更多的妇女为贵族生孩子。因此,中国古代贵族繁衍后代的速度是惊人的。
  就说明清时期的贵族。小贵族不说了,只说大贵族,就是皇家子弟。明朝的政策是希望贵族大量繁衍后代的。在紫禁城里面,有一道门,叫做螽斯门。螽斯的繁殖能力很强,高贵的皇族也把自己想象成繁殖能力惊人的小虫子螽斯,希望皇帝和皇后、皇妃们能够像螽斯那样勤奋地交配,频繁地产子,由此可见皇家希望多子的迫切心理。
  朱元璋,一介布衣,打下了江山,做了皇帝,他的后世子孙就无限繁衍起来。据记载,到了明朝的中后期,朱元璋的男性后代,成活在世的已经有10万人左右。如果这些天潢贵胄住在一起,加上他们的仆从,一定是一座大城市。
  为什么西方的贵族要通过限制结婚、生育来限制贵族的人数,而中国的贵族,却以螽斯产卵般的速度来无限壮大自己的队伍呢?这实质上是由贵族靠谁来养活的制度决定的。
  欧洲的贵族,从祖上得到一大块土地,祖祖辈辈靠土地过日子。中世纪时期,如果有战争,贵族勤王打仗,可以掠夺些战利品,也可以继续得到新的土地封赏。但是,越到后期,贵族的军事职能越弱化。职业军队兴起,土地贵族已经丧失了打仗的优势,他们只有靠土地维持生活。就那么一块土地,人多,不断分割,过不了几代,后代们就会沦为赤贫。因为,他们不得不限制人口。
  中国的贵族不是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和观念中,祖宗打天下流血流汗,后代们坐江山、吃江山,由人民养活天经地义。宋朝和明朝的制度明确规定,开国皇帝及其兄弟的子孙后世都可以永远吃国家财政,由国家,其实也就是由老百姓养活。皇家贵族,不管生育多少孩子,都可以从国家得到一份收入。国家财政再困难,也不至于没有皇室后代的花销。天潢贵胄的女儿要出嫁,国家要给丰厚的嫁妆;儿子娶亲,国家要提供婚房并给予更多的婚礼费用。在这种优越条件下,贵族们当然不会限制生育,更不会限制孩子的婚配。如果他们不大量生育后代吃江山,他们就会感到非常吃亏,感到祖宗白打下了江山。为了把祖宗打江山的成本捞回来,他们巴不得变成纯粹的生育机器,也巴不得每个人都多长几张嘴,并拥有饕餮一样的大胃。
  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的贵族,是吃垮老祖宗打下的江山的罪魁祸首。他们是天潢贵胄,血管里流淌着祖宗高贵的血液,他们有资格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江山。可是,江山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江山的出产不能填满他们的欲壑的时候,他们的下场也就可以想象了。可以说,这也是高贵的代价,中国式的高贵的代价。

历史深处的凄凉 (马德)


  近来读史,读到两个有意思的故事。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
  秦孝公一死,他的灾祸便来了。
  太子的党羽们告他谋反,于是,新秦王举天下之力追捕他。商鞅如丧家之犬,一口气从都城逃到关下。疲惫至极的他,找到一家客店,他想住下来,躲避一时。店主不知道他是商鞅,说:“对不起,这位大人,按照商鞅的法令,想住宿的人如果不验证身份,就要被连坐的,你不能住在这里。”
  商鞅仰天长叹一声,苦啊!他没想到,他制定的律令,最后,竟自食其果。
  另一个相关的故事,是说王安石的。
  据说,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招致好多骂名。有一次,他和一个仆人相伴,微服回乡。晚上,住在一个老婆婆家。第二天早上,老婆婆蓬着头赤着脚,赶着两头猪出了门外。老婆婆一边用木勺搅拌盆中的泔水,一边喊:“啰,啰,啰,拗相公来。”两只猪听懂是在喊它们,一溜烟冲过来。
  然后,老婆婆给鸡喂食,又喊鸡:“王安石,来。”没想到,她这么一招呼,所有的鸡都跑了过来。
  王安石满脸的疑惑与不快。
  婆婆说:“官人有所不知,王安石是当今丞相,拗相公是他的浑名,我恨他,所有以畜牲唤之。”
  王安石容颜大变,忙问究竟。婆婆说:“我是一个寡妇,已经寡居二十多年了,只和一个婢女住在一起,然而王安石却要我们出这样那样的赋税钱,出了钱,差役还一样不少。我养桑麻,全交给了官府,我养猪鸡,自己却从来吃不上一块肉。说实在的,有朝一日,如果我碰到王安石,我立刻把烹了,以解心头之恨。”
  听完老婆婆的一番话后,据说,王安石当下须发皆白。
  也许,商鞅和王安石谁也不曾料到,他们搬起石头,最后,砸到了自己脚上。而且,是如此惨烈。那就意味着,他们搬起的,并不是温柔的石头,也不是温暖的石头,更不是人性的石头,既然这石头,在此刻砸痛了自己,那么,在上一刻,也一定伤害过别人。
  从大人物回到我们自己。生活中,我们也会搬起许许多多的石头,这些石头,就是我们曾经说出的话,曾经做过的事。如果,我们曾经说过谎话鬼话坏话,曾经做过肮脏事卑鄙事见不得人的事,这些石头,会悄悄地蛰伏在岁月深处,有一天,它会借着时光的风,“咣当”一声打过来,打伤我们自己。

美术的力量 (舒乙)


  圣·彼得堡和国家俄罗斯博物馆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大美术馆。在这两大美术馆里,我惊讶地发现,除了小学生和中学生集体席地而坐,详细而系统地聆听讲解之外,居然有幼儿园的孩子们前来参观。我很纳闷,这么小,怎么对他们介绍这些名画呢?我好奇地靠前去旁听。讲解员是富有经验的老夫人,只听她在向小朋友提问:孩子们,这上面有几个人呀?这件衣服是什么颜色呀?这儿都有几棵树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并没有直接向孩子们讲解美术,而是从小就让孩子们养成走进美术博物馆的习惯,让美术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彼得大帝开始,以后的列位沙皇都是美术爱好者和艺术品的狂热收集者。在涅瓦河岸边,在列宾美术学院正前方,有两尊人面狮身像,石雕,巨大而完整,是18世纪由埃及买回来的。当时沙皇下令责成大臣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可惜迟了一步,被德国人买去。沙皇大怒,结果,是花了双倍的价格,又由德国人手里买回,放在涅瓦河畔,供全民欣赏。
  这种魄力,似可称作“美术建国”。实际上,艺术悟性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有力量的。前些年,俄罗斯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社会倒退了多少年。全世界的人都为俄罗斯捏把汗,可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俄罗斯人还是芭蕾舞照看,美术馆照去。文化修养有底,一旦政策对了头,一下子就能翻上来,在整个民族的心理深处,潜藏着很强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能力。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