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合理配备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师资

  • 2012-01-06 09:30:00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淄博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逐步完善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以创建省级规范化特教学校为目标,按照规定标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配齐教学图书仪器和设备,配备康复训练器材,提高装备水平。加快缩小区县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注重改善薄弱环节,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在整合区域内特教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以三类残疾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大力加强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建设,出台实施《随班就读教师管理办法》,创新随班就读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努力建立为社区学校和家庭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提供指导、咨询等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需要。
  二、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工作重点和要求,制定保障措施和机制,明确项目改革推进时间。
  2、实施阶段:全面推进行动计划。
  3、总结阶段:全面总结经验,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
  三、改革措施
  1、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形成氛围。
  2、因地制宜,夯实基础,实施两大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随班就读师资培养工程)
  3、统筹规划,普及提高,普特融合。
  4、立足长效,创新机制,解决问题。
  5、试点带动,以点带面,分步实施。
  6、规划培训,表彰奖励,落实待遇。
  四、配套政策
  1、根据国家有关残疾人教育法律法规、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各级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政府责任机制,加大投入倾斜政策,把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要求。
  2、根据拟将出台的国家《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制定实施地方性《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规程》,把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纳入全员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必修模块,建立考核和评价机制。
  3、充分发挥骨干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教育资源,定期给予随班就读学校的教师、学生巡回指导。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施现代远程培训工程,定期出版《随班就读通讯》。
  4、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五、保障条件
  1、坚持特殊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完善特教学校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实施全免费教育。
  2、坚持特殊教育公平性原则,确保残疾儿童就近入学,以法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严禁把随班就读学生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严禁出现随班就读学生“随班就混”的现象。
  3、不断完善制度措施,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大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的经费投入,并设立随班就读服务补偿经费。
  4、设立经常性特殊教育科研经费和自主科研资金,建立科研基本运行经费保障制度。
  5、提高彩票福利公益金用于残疾人教育和随班就读学生资助的比例。
  六、进度安排
  1、2011年9月—12月,着眼于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成立评估验收领导小组,对区域内特教学校进行调研、评估;普查区域内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情况,制定实施《随班就读师资培训规划方案》。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建成启用。
  2、2012—2013年,启动新建或扩建未符合标准的特教学校工程,按照省《特教学校教学仪器配备目录》配齐配足教学仪器、康复器材、图书设备等。按照《随班就读师资培训规划方案》进行教师轮训。
  3、2014—2015年,区域内特教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随班就读工作深入扎实开展,创新随班就读师资培养模式,总结经验,广泛推广。
  七、风险分析及应对预案
  一是对试点项目建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容易形成放任自流的态势;二是经费投入不足;三是地方性法规缺失,不能依法实施,给学校带来经济和法律风险;四是组织领导力不强,执行力后劲不足,容易半途而废。五是评估验收把关不严,影响长效机制建设。针对上述问题,一是需要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争取领导;二是把项目试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特殊教育给予经费倾斜政策,建立经费预算机制,确保项目试点顺利完成;三是通过相关程序,创造性地进行有关特殊教育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有法可依,实施责任追究机制,并作为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选任各级各类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统筹协调,定期研讨,克服困难,强力推进;五是依据项目试点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着眼长效机制建设,努力打造项目试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