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聋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材的内容、形式、介质等方面提出了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多样化 补偿功能 创新功能心理素质
2002年10月10日,国家教育部成立了特殊教育学校新课程专家组和研制组。这标志着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工程即将展开。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现行聋校的教材改革提出以下建议,供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1.教材形式要多样化,适应不同地区的聋生
就是在保证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教材的层次、特色和选择,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要求。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较大,为适应不同地区聋生发展的需要,可以把教材分为“农村版”、“城市版”等形式【1】,努力使教材具有适合性。在教材中留出空间,增加弹性,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地区的情况,同时要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各地实际相结合。各学校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编排校本教材,使统一教材和校本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我校根据传统的刻瓷项目,制定了刻瓷校本教材。
2.教材编排要系统化,体现时代特色【2】
现在聋校所用教材是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实验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2.1教材中部分内容已现陈旧,脱离聋生的生活现实和当前的社会现实【3】,学习难以准确理解。如《曼哈顿的街头夜景》、写沙皇俄国时代的《凡卡》。
2.2有的与季节不符,如《语文》第十一册《荷花》、《爬山虎的脚》讲授时已是初冬,不便于学生观察,应放到春季教材中。
2.3有的图文不符,基础出现知识性错误。如:《语文》第七册《通阴沟》一文中图文不符,《体育》(教师用书)第一册32页“稍息”的动作方法出现错误。
2.4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没有多少指导价值或直接没有。
针对这些情况,新课程要弃旧增新,吸收一些新思想、新知识,突出时代特色。21世纪是全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中,聋生也要融入这个时代,从低年级开始要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培养聋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专以上年级一直没有统一的课程,建立配备中专学段的语文、教学等文化教材,以满足中等学历聋生的要求。
3教材内容要多样化,加强补偿功能
作为一课之本的教研书,要削枝强干,图文并茂,重视学生补偿能力的培养。
3.1学科每一单元应有单元目标、训练重难点。
语文课等科目要增设作者简介、文章出处、时代背景、重点词句的注释以及相关的图片,发挥聋生“以目代耳”的功能,如十七册第5课《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就很有必要增加一些作者情况,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3.2语文课本低年级的生字较多,学生掌握复杂的笔画较强,可以把认读的字词和生字分开,较难的字词学生会认读就可以,把难度降低,突出语言训练这个重点。
3.3学科练习部分形势要多样,增加双基练习,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知识,有效增加语言(口语和书面语)锻炼的机会。如语文要多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可要课文后设置这样的练习,找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并写一段读后感。在低年级数学课中:3×4= 可以让学生变成文字题:3乘以4等于多少?这样数学课也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4所选内容与生活联系要紧密,努力提高聋生生活质量,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4.教材的介质要立体化,体现创新功能
这一点对聋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以目代耳”是其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今后的教材不应仅限于课桌上的纸介质的书,而是要以文字为教材主体,音像和电子教材为两翼【1】,并积极向网络教材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聋生的视觉功能。文字教材没有必要,也不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只有展开双翅。才能腾飞遨游。因为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形象、生动,特别适合聋生的学习特点。例如:为语文课配备幻灯片、课件等,可免去教师或学生擦黑板、抄写课文的负担。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自主探究和研究,而且对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5.教材应增设心理辅导课,重视聋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培养。
当今心理科学的研究,比较多的认为,心理素养应当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包括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和性格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等要素【4】。它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以及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极易形成多疑、偏激的性格,有时甚至走极端,因此,很在必要开设心理辅导课,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聋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校现正承担着“聋生心理健康研究”这个省级课题,探索着如何纠正聋生不良心理的一些方法。
6.高年级教材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聋生就定指导
职业教育可以使聋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为聋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5】。现在聋校教材中,虽有劳动技术课,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聋校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大多沿用普通学校的教材,并不十分适合聋生学习。针对聋生特点,可多设几种职业技术教育课,由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如现在全国许多聋校都开设美术工艺设计、装潢课,可根据时代特点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专门编写一套教材,专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残疾人劳动就业就是改善其自身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和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其实现人生价值和权利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的选择和产品的竞争都要放到市场中进行筛选,耳聋学生由于受生理和心理缺陷的制约,生活和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指导聋生克服生理、心理的不利因素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是高年级学段毕业前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应把这部分内容写入教材,指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看待就业和工作。
7.教材要加大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课程整合的发展
现在提供课程整合,聋校教材更应注重学科间的密切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学教材中穿插天文、地理、历史、金融、物理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教材的广度,降低教材的难度,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促进课程整合的发展,使聋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资料:
1.李建平.《教材多样化的实质什么》.《中国教育报》,2002年,第91期:第3版
2.石信.《改革课程内容,顺应时代要求》.《实验工作通讯》,2002年,第9期:20—22
3.和学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见:阎立钦.《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201—211
4.黎鹤龄.《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2期:9-11
5.赵永平.《浅谈特殊教育学校的改革》.见:吴履平.《聋校教学文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202-204(本文发表于《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