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看,健康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管子》也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健康,认为消极的情绪对人的心理有损伤作用,如能排除消极情绪,保持安定和宁静,人的心理和精神就可以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古代还有人提倡用音乐调节法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管子》中强调诗歌与音乐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指出“止怒莫若诗,去忧莫音乐”。
盲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给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他们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抑郁、偏执、自私、交往能力低下等,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人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更谈不上今后能顺利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要采取多种措施,及早排除其心理障碍。本人认为,音乐学习是解除他们心理障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通过音乐游戏帮助盲童克服偏执、失调心理,培养他们互助互爱、团结协作精神。
大多数盲童由于在家庭中大都受到“特殊”照顾,往往形成孤僻、胆小、自私、自卑、意志薄弱等心理缺陷,通过音乐游戏可以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使其学会互助互爱,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协作。
例如,游戏《火车开了》,由领头盲童扮演火车司机,以表示车头,其余同学把手搭在各自前面的一位同学左肩上,表示一节节车厢连在一起,用右手模仿车轮向前转动。动作掌握后,有领头的火车司机模仿火车鸣笛声,表示火车即将开动,然后同学们随着右手伴奏边唱边做动作。如果每个盲童都只顾自己,自由散漫,“火车”就会脱轨。通过这个游戏,增强盲童团结协作的精神,协作的氛围培养了协作的意识,协作的意识连接起同学间友谊的纽带,团结友爱的氛围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二、 通过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盲童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美化他们的行为,即以美悦情。
来自沂源的一位盲童,自幼父母双亡,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温暖,他不愿与人交往,成绩不佳。我多次与其谈心,鼓励他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唱愉快的歌曲,哼抒情的小调,弹优美的乐曲,奏响激情的乐章。在音乐的熏陶下,他逐渐活泼开朗、乐观豁达起来。
三、当盲童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音乐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思想境界,净化其心灵。
有的盲童悲观厌世,埋怨命运不公,唉声叹气。由于其成长过程中生理的痛苦延误了上学,他对自己、对未来都失去了勇气和信心。音乐课上,我特意让其欣赏贝多芬的《悲怆交响曲》那悲壮激昂、热情洋溢的旋律,激动人心。借此我向他们介绍了贝多芬的《命运》及《悲怆》交响曲是在他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的,贝多芬那顽强的毅力和战胜一切的精神,无不使学生热泪盈眶。从此,他们扬起生命的风帆,刻苦学习,痛苦成为他们拼搏的动力。
四、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盲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愉悦心情,可以使其心理上获得满足,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给五年级盲童上音乐欣赏时,我选择《长江之歌》。歌词用拟人手法,歌曲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表达了对长江眷恋之情,又抒发了各族人民为祖国未来进行拼搏的壮志。记得有位盲童在日记中写到:“长江,你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长大后我一定为祖国母亲争光。”可以看出,这位盲童的心灵受到震撼,心理上得到了满足。音乐博大神情的魅力,培养盲童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因此,音乐是培养盲童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五、通过器乐学习,可以陶冶盲童高尚的情操解脱内心的痛苦,寻觅光明,催人奋进。
盲童中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学习器乐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当盲童听到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那凄楚、催人泪下的乐曲时,盲童心中有了自己的偶像。当听老师讲阿邴的故事时,他们感到的是生命的珍贵,今天生活的幸福。器乐学习对解除盲童的痛苦和寂寞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音乐艺术可以渗透盲童的心灵,愉悦他们的性情,营养他们的精神,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对生命的热爱,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音乐的确是排除盲童心理障碍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