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德视觉康复”项目对我校的影响和渗透是巨大的。那么,我们淄博盲校是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给学校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后还需要往什么方向努力,本文浅谈了中德“视觉康复”项目的校本化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
视觉康复 校本培训 细节渗透自从2005年9月参加“中德低视力教育项目”二期培训班以来,通过一年多的培训,淄博盲校为进一步改善低视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残联对康复工作的关怀下,在学校“视觉康复”课题小组的具体指导下,借他山之石,依本土实际,计划在先,落实到位,严谨求实,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点都积极执行“视觉康复”的准则,在工作过程中都强调“视觉康复”的概念,在工作的结果中都总结“视觉康复”的效用,让低视力学生实实在在得益处。
一、多“管”齐下,创设“视觉康复”的工作氛围
1. 论坛。参加培训的教师学习归来,立即在全体教职工会上做了详细汇报,然后分组讨论,使大家对“视觉康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网上充分运用论坛的形式,大家互相交流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和对此项目的一些困惑,总结开展“视觉康复”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推动“视觉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巨大作用。2.校本培训。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寻求一期项目的师资援助和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学校教务处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在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中重视低视力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注重学校与眼科医院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校“视觉康复”课题组的作用,为全校教师开设“视觉康复”专题讲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内容包括:眼科知识、视力档案的建立和运用、助视器的定义分类及配备和使用、定向行走对低视力儿童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的视功能训练用具、视训室的使用和视功能训练及游戏方法、眼镜的制作、凸图的制作等。在全面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又分为一级、二级培训,对新来的大学生老师和原先在培训中缺席的老师进行复训——包括理念和实践经验。3.教研活动。注重“视觉康复”研究的系统性和具体化,为此学校制定了相关措施,围绕如何运用适合盲童和低视力教学的不同教具学具,如何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优课标准中推行使用适合低视力学生的教具、学具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上利用现代化手段推行课本大字化,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低视力学生的需要,如何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低视力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如何推行教室环境适合低视力学生的教室评比……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子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教师“视觉康复”的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4.学科建设与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对职业道德高尚、教学水平突出,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研修提高,培养成为各学科中懂得“视觉康复”的专家型特殊教育人才,以点带面,将“视觉康复”渗透于学科建设中,辐射到视障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关注低视力学生需要,挖掘其视力潜质,发挥其视觉功能”成为视障教育学科资源库建设、公开课、课件网页制作、陶艺美工等康复学科建设中的一条硬性标准,成为各类学科建设中的基础原则,成为每个教师教学的一个坐标。5.社会实践。带领新分配到学校的大学生,引领学生到学校、工厂、街道搜集和认识社会上的标志性图标,到超市购物,到公园漫步,指导低视力学生感受生活色彩,增加色感规律,增强视觉经验。“视觉康复”教育项目在我校的广泛开展,教师从中感悟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二、目标定位,提高“视觉康复”的规划要求
重新定位工作目标。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帮助低视力学生充分发挥视觉潜能,改善视力的使用和提高视觉效率。带领学生到医院测试视力,评估他们的视功能;指导教师学习:低视力与儿童低视力介绍,视力康复概述,放大镜与助视器,感觉与运动的尝试等。1.建立低视力学生视觉康复联络网。近年来,淄博盲校通过视障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和全国信息技术大赛等项目,已经走向全国,各个处室的联络档案比较齐全。学校“视觉康复”课题小组从各处室——校长室、办公室、政教处等搜集相关信息,建立信息档案,形成了低视力学生视觉康复联络网,为他们争取“视觉康复”未来的发展。在大赛预审时候,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最优秀的课堂教学在我校展现,各地专家来参与评审,也为我们争取到了“督导提高的机会”——请他们到视训室参观,听我们的汇报,留下了专家提供的联系信息和最宝贵的建议。2.校园建设:色彩和谐,校园幽静,绿荫(树多)覆盖,白色(各个楼房)衬托,红(盆栽、条幅)黄(盲道中心、教室宿舍外主色调)点缀。暑假,重新粉刷校园墙壁、宿舍墙壁和教室的门(白+褐色)。学校大门,迎面是绿色覆盖的假山,旁边是红黄相间的鲜花映衬。校园中有盲人专用走廊——中间用黄色粗线条,两边是竖条凸起的绿色砖、白色提示线条,拐弯处是红色圆点凸起砖。各个角落的垃圾箱是蓝底座白中带黑的大“肚囊”。教室外走廊上是白墙黄色扶手,教室门是深褐色。整个校园色彩明丽,对比鲜明,充满生机。3.教室改造:淄博盲校克服校舍旧、设施老的弊端,打造硬件设施(办公室、教室)和软件(教师培训、教学、教研)建设的坚实基础。围绕“视觉康复”积极配备器材,针对低视力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需要和教育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学校尽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保护学生安全,在开关和插座处做了明显标志;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可上网的电脑和放大课本的仪器,实验班教室学生可以做到一人一台可上网的电脑。在去年为学生配备的基础上,又为新生积极配齐护眼灯、小学学生配备了阅读板、除中专以外的学生都配备了屏幕放大器;在每个教室为学生学习合理改造、安放电脑桌子,以及读书写字桌子;教室布置:大学生书多,采用“对面半方型”,小学生书少,采用“对面型”;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造,使其能动,方便自如。随着各种设备的增加,教室的电源已经显得明显不足。于是我们利用假期对教室的电源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以满足低视力教育的需要。4.开设和使用视训室:为制作大字课本和大字练习本,学校立即筹建学校资源中心,以提供教师教学的需要。购买了色彩丰富的课外图书,保证了低视力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在学校资源中心组和有美术爱好的老师帮助下,把视训室创造成一个光彩绚丽、对比鲜明、音色俱佳的乐园;采购适合孩子的图书、玩具,亲自制作适合他们学习的学具,建设一个内涵丰富,能为科任老师提供教学资源的“校园博物馆”;改造适合他们测视力的照明条件,创造一个洁净、明亮的研究环境;购进一个档案厨,两位老师合理搭配——相当于一主管、一出纳,建立视训室学生档案和物资财务进出档案,保持资源的帐目明晰、购进和支出有据,创造一个适合集中督导、汇报的材料驻地。在本学期始设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视训课,通过训练课,教学生正确使用助视器具,并对学生进行辨别颜色、形状、光线、实物等系统的训练。课前老师写出教案,课后写出反思,两周一次“视觉康复”课教研活动,集体研究教师教学中的问题。5.内涵发展定位。在淄博盲校“创新意识强、齐心协力干”的团队优势基础上,学习和发扬德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聪明才智,融几家之长成己家之言;德国老师的敬业精神——辛苦准时。学习青岛盲校:充分利用空间,打造精品校园,工作职责分明、有序、进展快;学习天津盲校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学生的课外活动出精品、有特色;学习大连盲校上下一心凝聚力强和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带回了各校的优势,对我们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了学习的蓝本,拓宽了视野。
三、细节渗透,教育教学中重视视觉康复
教育契机是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某事物转化为他物的关键和枢纽,是决定性的环节。淄博盲校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住细节,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渗透,让“视觉康复”在教育教学中扎根、开花、结果。1.教师。要求教师统一服装,白色和深蓝色彩对比鲜明;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与课堂整合中,不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运用电脑写字画画的背景、教具的使用等,都注意到色彩对低视力学生的作用。上课重视学生触摸、关注色彩,补偿视觉,解决看书、看黑板、看投影的困难。2.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助视器;允许低视力儿童下地走动,活动他的视觉,不至于疲劳。学生在数学汇总线段等可以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拼接,手工课上泥工、纸工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色彩搭配。学生宿舍布置,统一暖色调,床单、枕头、以至牙刷牙膏、肥皂盒等色彩的对比使用,学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物品。定向和活动训练中对视觉训练也很重要。淄博盲校特意对全体教师职工进行定向行走训练。使大家懂得低视力学生不戴助视器而使用残余视力,学会搜寻目标、跟踪及追踪目标等,以便更有效地使用他们的残余视力。同时学生还要学会利用其他感觉(听、嗅、触等)来帮助模糊的视觉进行定向和活动。3.与家长沟通:利用家长会介绍淄博盲校参加“视觉康复”项目的有关情况,并组织部分低视力学生家长进行旨在宣讲低视力教育理念与有关知识的讲座,引领他们参观了学校的教学条件,使他们对孩子更有信心、使他们更加放心。选择性播放了项目培训中的光盘,使家长对这项工作更加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他们参与的必要性和责任感。与班主任交流,告诉班主任如何在和家长沟通中,关注低视力学生和低视力儿童的需要。例如有的低视力儿童的需要高照明,也有的相反,一般来说白化病、白内障、先天性无虹膜、角膜中央浑浊、全色盲等需要低照明。告诉家长可根据儿童最适宜的光照要求,调节灯泡亮度和悬挂距离。使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更加有科学性。4.建立学生眼病档案,进行课题研究。由课题组提供为教师、班主任、生活老师提供第一手资料——学生的眼病档案,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学生的生活;提供给低视力儿童家庭,关照他们在家的生活。在教学研究中,作为个案备案,使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部分老师的研究成果有的获得全国三等奖,有的发布于中国视障教育网,有的发表于《现代特殊教育》等杂志。
四、值得商榷的问题:
1.少部分教师和大部分家长对低视力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宣传的力度也不够。本课题组成员给低视力学生上课的经验还不足,需要努力学生,与大家多交流,提高水平。2.与本地医院眼科界交流少,学校到医院为孩子做了检查,并建立了档案,但是对本专业康复人才培训方面、对低视力康复点的设立,低视力门诊病历随访记录,康复效果评估的具体要求等还没有建立畅通和完善的网络。学校和社会低视力康复工作队伍的数量及质量、稳定性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低视力患者的康复工作有待提高。 3.学校低视力康复中心工作事无俱细,本课题组人员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担纲重担,教学任务和学生活动任务繁多,给予学校课题组人员训练低视力学生的时间不够,远远不能满足低视力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中学生。4.我国已有定点厂家生产各种光学助视器,但数量、质量与品种对于我们也有些眼花缭乱,有些产品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5.尚应加强低视力工作的校际交流,例如每一年举办一次的省际低视力大会,聘请国内仅有的几位专家和我们本项目自己培养的专家出席,这对校际学术交流,提高低视力的研究、康复水平十分将会很有利。五、今后主要努力方向
1.各司其职,形成协调运作机制学校各个部门将低视力康复工作纳入工作范畴,明确低视力康复工作中的职责,聘请眼科医生和低视力康复专家或本学校课题组对全员进行培训和跟踪督导。
教育教学处积极开展低视力分类教学和家长培训工作的探讨研究。
后勤处及时提供所需器材的购物。
课题组人员提高配给学生助视器、培训教师和家长的水平,做好协调学校和社会、服务和宣传工作。2.加强服务管理,形成工作网络。逐步扩大在本校培养从事低视力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开展低视力检查诊断、助视器验配、训练指导及随访等工作;联系具备助视器验配条件的医院眼科,倡议社会开设助视器销售专柜,可以介绍低视力者到定点眼镜店配用助视器。为低视力者提供验光、配镜和助视器使用训练服务。
在校内开展低视力分类教学、视功能训练、家长培训,并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家庭接受培训的家长,在家庭对低视力儿童进行视功能训练和助视器使用训练。
协调残联等有关部门抓好低视力康复网络建设;组织和介绍低视力者进行检查诊断、配用助视器及训练。3.宣传普及知识各级残联和有关部门在广播电台或电视台举办低视力康复知识讲座,编写科普读物,制作并发放宣传画、宣传折页、录像带、录音带和公益广告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开展低视力康复宣传活动。4.经费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做个社会活动家,争取用于组织协调、宣传教育、人员培训、调查摸底、低视力者康复费用(包括低视力者检查诊断、配购助视器和进行功能训练费用)补贴。
综上所述,淄博盲校“视觉康复”的研究、保健与康复工作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尚需靠大家的支持帮助,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希望我们低视力工作新的局面能早日昌盛。
备注:笔者对由德国米苏尔基金会资助的中德(低)视力训练及视觉康复项目所给予的内容和方法上的启发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