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浅谈多媒体在盲校初中语文中的运用

  • 2012-01-06 00:00:00
  • 穆凤
  • 淄博市盲人学校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下面几点,谈谈多媒体在盲校初中语文中的运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补偿视障生生理缺陷,加深视障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朗读教学在盲校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视障生由于生理缺陷,在摸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语意不合的现象,即指视觉障碍儿童在语言的运用中常常发生言词和具体事物不相吻合或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现象。视觉障碍儿童对许多事物缺乏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头脑中记住的许多词语由于缺少表象而致概念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可弥补学生这一缺憾。我在教每一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视障生从网上下载课文朗读的方法。他们从网上下载的课文朗读,存放到教室微机的E盘上,既可以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听,正确地读准课文的字音,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随时跟着朗读,体会播音员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技巧。由于视障生口头言语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善于模仿别人说话,对他人的声音和语言能模仿的惟妙惟肖,所以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的课文朗读方法,而且还提高了普通话的水平,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视障生的情趣,增强求知欲。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精力,主动投入语文学习。而成就动机则是普遍有效的一种,它应该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实践证明: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愉快,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满怀热情地自主地投身到学习之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讲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这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知识了解甚少,很难进入小说的情境中去。为了帮助视障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以现代化电子技术为手段的电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注重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也注重与学生个体参与的结合,教师搜集大量的资料,视障生也从网上找到大量的资料,把课文中的语言符号文字或其口头转述变成鲜明的视听形象,不仅能有效地调动视障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视障生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扩大视障生语文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语文智能。
  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大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效果的反馈渠道,为更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1、利用作文课进行读写训练。
  作文课上,学生利用word进行编辑,学生写好以后进行修改,再读给全班同学听,同学们帮他找出优缺点,再进行修改,这样反复修改,直到学生比较满意为止。训练时间长了,学生不仅提高了说话、听话的能力,而且提高了作文水平。
  2、充分发挥视障生的潜能,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查找资料,拓宽视障生的知识面。
  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视障生与视障生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差异,每个班级也存在着视力程度好的学生和视力有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如果按同样的要求用一把尺衡量,必然会产生视力好的学生吃不饱、视力困难的学生又消化不了的现象。信息技术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过程,多媒体文件和便于使用的编辑的工具,使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因材施教的安排。也就是说,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中,视障生的学习环境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师应允许不同的视障生沿着有一定区别的途径,按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自己适应的速度学习。
  如在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这一课时,低视生在网上查找有关朱自清后来有没有再见到他的父亲情况的资料,掌握更多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而对于视力程度较差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应地降低要求。如只要他们能搜索到有关这一课的一点知识就可以。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体验中得到快乐。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在盲校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渲染课堂气氛,增加教学密度和容量,加速教学信息的传递,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