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让“做中学”探究教学成为盲生学习科学的盲杖

  • 2012-01-06 00:00:00
  • 张爱静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理学家认为人所获得的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然而对于盲生来说,视觉器官障碍限制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盲生大多从小爱科学,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由于盲生视力缺陷,给科学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怎样才能最大限度补偿盲生的视觉缺陷,使盲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知识,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做中学”科学教育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通过盲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的方式学习,探究和亲历科学过程。力求通过对盲生提出一个源于生活的问题,运用全部感官“摸、尝、看、闻、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科学的过程。
  1.除了触摸,还要运用各种感觉器官。
  盲生由触觉来了解物体的大小,若物体太大时,无法了解物体的整体性。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就能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质感等属性获得比较完整的感性知识。 “做中学”通过给盲生提供结构性的材料,把材料发给盲生,让盲生自己摆弄材料,然后听取盲生自己的发现,如《固体和液体》-----观察和描述更多的固体,发给学生蜡烛、钢球、磁铁、塑料泡沫、玻璃球、软木塞等,就是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认识这些物体,从而让他们知道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大小、形状、气味、软硬、表面情况等,让他们来发现这些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激发盲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在“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猜想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让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结论,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初步的直观知识和有关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丰富的猜想、判断、推理,培养学生定向思维能力。如《固体和液体》---把物体放在水里一课,老师提供材料比如蜡烛、钢球、磁铁、塑料泡沫、玻璃球、软木塞、回形针等,让盲生猜想:把这些物体放在水里,哪些会浮或沉?盲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物体的沉浮情况做出猜想,有的同学认为蜡烛会沉,有的同学认为软木塞会沉。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带着问题与假设去做中学实验,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能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3. 带着问题去做中学实验。
  盲生触摸实物、教具和听教师讲解,从某种意义上盲生的学习尚处于一定程度的被动状态,还应利用盲生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感知各项实验。从盲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对物体做出的猜测,要亲历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想,通过动手实验,很容易就会发现问题,比如,《固体和液体》---把物体放在水里一课,有的同学认为蜡烛会沉,就是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实验结果却和同学预想的不一致,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发现问题,引导与同伴之间讨论:回形针很小为什么会沉?蜡烛很大为什么会浮?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在学生中得到解决。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去实验验证,学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通过运用实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会更好。
  4.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学习金字塔,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做中学” 就是强调探究和亲历科学过程。比如在《怎样把他们分开》将杯子里的乒乓球和小铁球取出,但不能把水倒出来,也不能挪动杯子。这个挑战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把它们来分离,课前准备好学生有可能想到的材料,在学生预想之后再去做实验,试验之后比较哪种方法更实用更好,在亲历试验的过程中,学生充满的浓厚的兴趣,而且更容易记忆,如果再描述出来那就达到了会应用的最后一步。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而且更容易记住,促进了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我在实践中体会到的。
  5.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还要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我们班两个低视力的学生总在一起吵架,老师分组的时候他们都不愿分在一组,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比如《谁的分类方法多》这一课,把他们和一个很优秀的全盲的学生分到一组,他俩都抢着先做,谁也不让谁,更不太会照顾到全盲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让他们先分,他们没有其他办法了,我再让那个优秀的盲生再分,结果他们又学到了更好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长处,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就忘记了之间的小矛盾,慢慢地不再去计较对方的不是了,还会更加照顾比他们视力差的学生,改善了与同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
  总之,在科学“做中学”项目的实践中,盲生学会自己去想问题,对科学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不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科学概念,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总结;不再死记一些科学规律,而是通过实验总结。盲生的思路开阔了,大胆自由的想象,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对于盲生来说,视觉限制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但并非无法弥补,用他们的其他感官能力,最大限度的补偿其缺陷,让盲生成为探究科学活动的主体。让“做中学”探究教学成为盲生学习科学的盲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