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生

【特教·教师风采】孟祥友副书记

  • 2023-05-31 08:01:1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高品质发展的中坚力量。

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坚持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融合发展,为每一位特需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淄博市特殊教育从1959年起步,迄今已悄然走过60余年的办学历程,从原淄博盲校、淄博聋校,到现在的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变得是校名,不变的是初心;变得是芳华,不变的是使命。

特殊教育,是一个生命润泽另一个生命,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背后是一串串动人的特教故事。为弘扬“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创新发展”的淄博特教精神,展示我校优秀教师风采,我们开辟“特教·教师风采”专栏,展播优秀特教教师事迹,致敬每一位为特殊教育事业而奋斗的特教人! 

坚守特教情怀,奉献成为风景

——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优秀教师孟祥友事迹

 

他,双鬓已染银发,再有两个月就要退休了,但心中依然装着学校、老师、学生,魂牵梦绕,恋恋不舍。常忆自己42年的特教征程,忆往昔特教岁月,豪情满怀!他感慨地说:“纵有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但有一点是坚定的,那就是为残疾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心血感到骄傲和自豪,无怨无悔……”他就是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原党总支副书记孟祥友同志。

 19817月,孟祥友同志从济南来到淄博,入职全市唯一的特殊教育学校——淄博市盲哑学校,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支持下,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管理干部,为特教事业奋斗了42年。他自1988年起担任原盲哑学校聋部教导主任,1993年任原淄博市聋人学校副校长,2001年任副书记、副校长,2007年任党支部书记。2011年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组建后,担任党总支副书记。

42年里,他坚守特教情怀,从风华正茂到霜染两鬓;42年里,他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用专业和智慧服务特殊教育;42年里,他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成为一名熟知党务知识、特教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党建+专业双师型优秀教师;42年里,他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做有情怀的特教人,用爱呵护着每一颗障碍儿童脆弱的心灵,用爱和坚守托起折翼的天使,展现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从教42年,以爱育爱,以德育德,温柔了岁月,丰盈了生命,先后荣获山东省分类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工会工作者、淄博市优秀共产党员、淄博市思想工作先进个人、淄博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做班主任是他的挚爱

19839月,学校安排孟祥友同志担任83级聋生班主任兼任数学课教学,班上的16名学生来自全市各区县,其中还有一名女生是滨州沾化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才7岁,住校学生就有14人。凭着年轻人的责任担当,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很快适应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既当老师又当家长。学生在班主任的关心下有了很大进步,家长们看在眼里暖在心头,每次来接孩子都紧紧的拉着他的手一再表示感谢,从那时起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在他年轻的心中油然而生。

在给83级学生担任班主任的同时,他还给盲生班担任着体育课。早期执教聋、盲班的这段经历让他慢慢学会了关注残障孩子、聆听孩子再到帮助孩子。他在教学笔记中写过这么一段话:“这些孩子们,有的失去了光明;有的生活在寂静无声的世界里;有的因为自卑封闭自己,似乎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学校的学习生活让这些残障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毕业后都能够自信地融入进社会,成为自立自强适应社会的劳动者,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和个人都很贫穷,学校办学条件差,每年的国庆节后班主任都要带领学生去白石洞山上拾树枝以备冬季取火之用,进入腊月先要给教室和学生宿舍用砖砌好炉子,然后做煤饼。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教室里生炉火,学生7点多到教室时室内就暖和了,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3年。结婚后在校外租房子住了,生炉火等一些班级事务有班级年龄大的班长和学生接了起来。但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这段时光里一直让他记忆犹新。19916月学生们毕业了,在毕业典礼上学生和他都泪如雨下,难舍难离。之后他又介绍或帮助学生们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如今,他们都过着勤劳和谐而快乐的生活。

在学生毕业30年的时候,学生们一起邀请孟老师参加毕业30年聚会,会上他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感谢你们让我享受了自己特教生涯中最愉快的时光,因为工作的关系只做了你们这一届的班主任,没干够班主任成为我教育生涯中很大的遗憾……” 

 

做专家型教师是他的追求 

19935月,市教育局调整盲、聋两个学校的领导班子,孟祥友同志来到原聋校担任副校长分管教育教学,那一年他刚好30岁。原聋校1985年建校,校舍崭新,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居多。作为一名业务校长,如何引领年轻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是他常常深思的问题。他首先从理论专业知识培训做起,请专家讲学,请骨干教师做报告,分批次派教师参加理论素养培训。其次是狠抓业务技能培训,定时组织学校课程培训、教材大纲学习、手语指语学习、课堂教学培训、普通话粉笔字达标提升训练等。最后是结合聋生身心特点做好了学生管理。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让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聋人教育,手语先行;教师教学,手语必须先过关。80年代全国聋校有4所学校使用双手指语教学,双手指语虽然简洁易用但与大多数聋校不同步,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教学研讨都有局限性。每天上午8点,他都给第一节没课的年轻老师们上手语课,系统地传授中国手语技能。早八点的手语课渐渐成为聋校老教师与新教师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一年后,老师们的双手指语和单手指语运用自如,手语的熟练程度有了快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管理能力得到大的提升,许多聋生考取了大学,一大批年轻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骨干。

2001年孟祥友同志担任学校副书记、副校长,2007年任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他始终坚持以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先锋作用为重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高标定位全员赋能,配合校长务实创新,带领老师们走过了聋校发展中最迅速、最稳定的10年。

201111月,原盲校、聋校合并成立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新校成立后,他分管过党建、纪检、文化、宣传,办公室、指导办、康复处、培智部等工作,和老师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永生难忘,让他为之欣慰的是实现了他的特教康复理想和学校办学功能的成功转型。 


如今的校园高楼林立,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绿树成荫。如今的博爱广场展现着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在这片沃土中视障、听障、智障等儿童共同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阳光。临近离岗退休这一年,他经常迎着朝阳第一个来到学校,漫步在优美的校园内是满满的幸福,驻足在学校门口的荣誉墙前更是莫大的自豪,他被每一位到校的学生亲切称之为“孟爷爷”。

做康复教育是他的梦想

1983年刚担任班主任时,他陪一个老班主任家访。那位家长说他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聋哑人,将来他们都结婚了,儿子、女儿、女婿、媳妇八个孩子没有一个喊爸爸妈妈,夫妻两人抱头痛哭。当时的震撼第一次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1988年省残联成立聋儿康复教师培训班,当时他的女儿尚在襁褓中,他毅然决然动员妻子和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参加了培训,回校后招收了83岁前的聋儿办起了淄博市第一个聋儿语训班,每当回顾这段历史,他都自豪地说“这是我追求康复梦想的起点!”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路走来,他见证了淄博市康复教育的成长过程。20125月,学校成立了康复处,20147月又成立了培智部,现在合并为康培部。随着特殊学校的转型发展,从零起步的康培部已拥有40多名原始学历本科、硕士毕业的优秀教师担当重任,学校每年都要接待来自省内外的特教同仁前来参观交流。以苏喜枝、王青、王海华、李娜、滕方媛、王艳君、刘新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逐步成为国家高级康复师,大批教师在全国康复技能大赛中获奖,刘新、苏喜枝两位老师更是获得了全国特等奖。医教结合学前康复已经成为学校靓丽的新名片。这里已有一百多名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他们能说能唱能跳,和普通孩子一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学校被评选为淄博市听障、智障、自闭症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成为山东省康教结合实验学校以及全国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

 特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展示的是教育公平,体现的是人文关怀。经过六十多年积淀所形成的“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创新发展、无私奉献”的淄博特教精神正在内化为每个特教人的具体行动。爱能创造奇迹,为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点燃了特殊学生的希望,也激励着淄博特教人不断前行。淄博特教人正在用他们的爱心、信心和恒心改变着每个残疾孩子及家庭的命运,创造着一个个生命成长的奇迹!

四十二年功名尘与土,他兢兢业业投身于淄博特殊教育事业中,悠悠孝水流淌着他对于特殊教育的浓浓深情,花山脚下处处绽放着康复教育的芳华。从事一辈子特殊教育,一辈子都在推动特殊教育融合发展,这份浓浓的特教情怀始终在他的心中澎湃荡漾,“我要感谢亲爱的老师们陪伴我42年的工作和生活;我更要感谢我们的学校给了我工作和展示的机会,给予我一生幸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