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学做研查合一--聋校教育教学的一点体会

  • 2012-01-05 00:00:00
  • 周德森 王其虹
  • 聋部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它不仅为普通教育开辟了道路,也对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认为,在聋校的教育教学中,仅仅做到教学做合一,还显得不够,要切实提高聋生整体素质,促进聋教育的发展,须做到教学做研查合一。
  1、教学做。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又指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一理论是非常适合聋校教育教学的。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聋校的教学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聋生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只能依靠直接的感知,依靠形象和表象,他们对于事物的本质往往把握不准。另一方面,聋生的语言水平较低,教师教学中用的口语,书面语及手势语往往达不到教会他们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做中做,学生能在做中学,则许多问题即可迎刃而解。通过做这一过程,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训了聋生的能力。
  2、研。即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聋校教育在我国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对学生仍旧是站在一个解释的角度,针对课文、见字数字、遇词解词、逢句释句、概括段意、指导归纳中心等。加之聋教育较普通教育有很大的特殊性,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也较少。这就需要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实践,又要进行理论研究,从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这样,既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又可掌握的教育理论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实践――理论――能力这一过程,无形中就把聋校的教育教学提高了一个层次。虽然不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专业的研究人员,但至少应是一名群众性的业余研究者。如果不喜于研究、总结,往往陷入连自己的教学经验都无法总结的窘境,即使工作有成效,却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素质也就谈不上提高,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推动聋教育的发展了。
  3、查。即开展对毕业生社会实践情况的调查。目前,许多聋校都存在着把毕业生送出校门就万事大吉的思想。事实上,耳聋学生在校经过九年的学习,毕业后,他们的整体素质如何?社会适应能力怎样?他们能否顺利融入社会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技之长成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学校教育对他们的语言缺陷及心理缺陷的补偿达到了什么程度?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通过对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调查,才能知晓。它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周期的终结,又为下一个周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教学过程中两个周期之间的桥梁,对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长期的推动作用。第一,有助于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有利用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有的放矢地长善效矢。第三,有利于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第四,它为已经走出校门的聋生在必要时重新接受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变动的需要提供了依据和机会。
  教学做研查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做为教师的研与查提供了理论依据,研与查反过来又可指导教学做,使教学做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原载1997年《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