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由教到导

  • 2012-04-13 00:00:00
  • 中国教育风暴

  
  20世纪80年代初,已是个人电脑在美国涌现的时代,人类上下五千年的知识通过互联网,第一次如此丰富地横亘在我们面前。在中国,80年代是举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美国,这是一个青年凭借键盘就可以与世界对话的新时期。进入90年代,电脑在中国许多家庭出现,学生就可以向网络去搜寻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王能智的教学方法所打开的就更不是一册课本,而是一个广阔无垠的课堂。
  现在,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个学生。学生就在我与课本、我与课堂、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学校、我与家、我与人们、我与社会、我与环境、我与未来、我与……中认识我,建设我。这时的我,就不是一个孤立的我,而是一个独立的我在蓬勃成长。
  教学的主体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里,不再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因为老师说的与专家说的可能有很大分歧,专家说的与网上最新出现的也可能有很大不同。谁是正确的呢?
  学生完全可能发现:老师、专家、父母或其他人士说的,都有对也有错。那么,谁的见解更接近正确,接近可行?“我”从一个总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变成了主动对各种现象各种见解进行辨析、判断的主体,然后决定取舍或动手改造。
  什么叫解放学生?
  王能智说:“就是要让学生把手放开,把脑放开。”
  话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这里的“把脑放开”不是说要动脑筋,而是说要让学生自主地思考。
  所谓“你要有主见”,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训练。学生本人价值体系的建构,是教育应该去完成的最为了不起的建设。这是在建设、在塑造一个最终能融入社会、对社会有用,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独立的自主思考状态,与那种孤独无助的状态,是多么不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与那种成年后阿谀奉承的人,也有天壤之别。如果一个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被几册课本束缚住,如果一个学生“我与世界”的思维被打开、被塑造,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将不可估量,将远远超过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这样的学生,长大后将不能忍受官僚随随便便对他们指手画脚,整个民族的民主性将由于新一代人的成长而得到提高。我们这个负重深深的民族,脊梁也会因此而挺直一点。所以我带着深深的感情描述并敬重王能智,敬重所有如此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的中国教师!
  可是,目前那几册课本就把学生压得抬不起头来。
  王能智探索的究竟是一条什么路?“就是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王能智戏说。
  “但这不是把他套住了,而是一个游戏似的快乐的活动,讲得文一点,就是通过设置一个探讨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进入。”王能智又说。
  但设置这个情境却不简单,这是以导学为中心的课内外综合教学之路。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导”,而不是“教”。不仅探究出场,综合也已经出场,课内外综合,以及对老师、专家、课本、网络等多渠道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方法已被大量使用。
  1993年地理不再是高考科目,地理的被重视程度随之降低,王能智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他在地理教学上已经很有名气,但这些经验只适用于地理吗?这些经验会是昙花一现吗?王能智还能往哪儿走?
  这时,有两个人是助他继续发展的关键人物:一个是当地的石景山教育局局长祁红,一个是当时的石景山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张逸民。
  张逸民希望王能智到教师进修学校来,祁红把王能智调给了张逸民。1994年王能智开始专职培训教师,这是他一生中又一个新阶段,这一年他52岁。
  “张逸民是个真懂教育的人!你知道他曾经怎么评价现在的教育吗?”王能智这样对我说。
  “他怎么说?”
  “他说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没有。学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东西?很可怜。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了吗?严重不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吗?恐怕是得到压制吧!我们还在认认真真地压制他们。所以现在的教育仍然需要进行大改革。”
  怎么改呢?
  1993年浙江全省已率先挺进综合课程改革,全部课本都变了。王能智是赞同浙江综合课改的,北京的课本还变化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不能变?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张逸民格外看重的就是王能智拿着老课本教出了新课程、新方法。不唯书,不照抄照搬,王能智算是够典型的了。张逸民决定举办青年地理教师培训班,支持王能智在培训教师中进行探索。
  这一时期,王能智对专家们一致认同的教育理论进行再思考。比如大家都认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五个:一是职业理想,二是教学理念,三是人格魅力,四是专业知识,五是教育能力。王能智也认同这五大要素,但他只取后两点为切入口,不拿前三点去要求教师。
  我问,为什么?
  他说,没用。
  怎么没用?
  他说,前三点在于他自己内部是否有,别人无法从外面教给他,要他自己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我问,教学理念也无法从外面教吗?
  他说,如果别人教我,我也要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判断,然后决定取舍。如果觉得你说的没用,他听都不会听。
  我说,你是不是发现,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没什么不对,他的理念守在大脑里,挡住你的理念,你的理念再灌输也常常是无效的。
  他说,是的。所以我选择后两项为切入点,即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这是每天围绕他的两个东西,是他关心的需要的东西。
  如何把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传递给老师们呢?
  王能智觉得人的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共有知识,二是个人知识。共有的知识是可以编码的东西,教材上的知识多是共有的知识,可传递、可复制、可迁移。个人的知识是自己实际经验的积累,是个性的,见仁见智的。个人的经验自己心领神会,但不容易迁移,需要转化为抽象的理论,才会产生良好的迁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