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打开了这扇门

  • 2012-04-13 00:00:00
  • 中国教育风暴

  
  他将自己的教学经验逐步抽象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以实现向青年教师的传递。比如针对老师如何辅导学生,他将“学习”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针对知识的接受学习;
  二是针对技能的体验学习;
  三是针对实践的探究学习。
  现行的教学只是把第一层的学习当成一切的学习,这就严重不够。即使第一层的学习,是让学生记住那些知识,还是通过什么方法去占有这些知识,且是大大地多于课本的知识?为此他提出“新常规课”的概念,要求务必首先做到:让学生在常规教学里就有探究活动。
  以上文字可能知识含量过于密集,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一般读者读读,对指导孩子读书也大有好处。
  现在请您想像,王能智说的新常规课,就是指以往常规课要求学生必须熟记的那些基本知识,也不必死记硬背。
  怎么实现呢?就是前面已讲到的引进课题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所谓“让课题活动有教学依托,让教学向课外实践拓展”,这话听起来枯燥,但学生们是可以唱着歌向那些未知的秘密出发的,到时候那些基本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所需要的,会缠住你,让你印象深刻,想忘记也不大容易。
  如此,王能智说的“三个层面”的学习,就不是先完成第一层面的学知识再进入第二层,然后第三层,而是要在全部教学中同时包含有三个层面的学习。
  这里的关键点是:如今大家(包括家长)都认为,只有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才有探究能力;王能智则认为不是这样,而是探究能力的获得已经蕴藏在基础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这么一来,老师们可能觉得更摸不着头脑,但王能智强调,你只要抓住一个核心,那就是探究。为了让老师们对探究有深刻印象,他说:“探究是什么?探究就是研究的刀尖。”
  为了让老师们明白探究的好处,他又将探究性学习称为“试误性学习”。这里有什么奥妙?
  妙就妙在错误是人人都会犯的,正确只能通过尝试和体验错误才能达到,这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妙就妙在出错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出错谁不会呢?而明白了错误也是不可缺少的财富,就可以打破探究的神秘感。王能智为此画出一幅探究性学习示意图:
  首先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此假设,才有去探究的“目标”,有目标才有探究行为。在从问题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不论走到“正”,还是走到“负”,那曲线都提示学生的思维在积极探索。
  在这里,你不必为学生的错误大喊大叫了,你懂得激励在哪里。在这里,激励并不是抓住学生的某个小优点去表扬他,而是面对他的错误也可以为之鼓掌,可以喜悦地告诉他:“快了,你就快成功了!”
  这多么奇妙。
  我在这幅探究性学习示意图前久久流连……通过体验错误达到正确,没体验过错误,你不可能获得成功,像这样经历学习和体验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科学的,莫如说是哲学的。
  知道了错与对,犹如夜与昼,都是不可缺少的,师从王能智的老师们面对学生的错误,也改变了面容。我想他们一定体会到慈祥了。慈祥不是别的,慈祥就是面对错误表现出宽容,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和智慧。
  我见过一位杰出的企业家,他说我选人才,如果听说对方没经历过什么失败,我是不大会要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要下来就该为他缴学费了。那些失误或惨遭失败但又不傻的人,是宝贝。而且,学费他已经缴过了,他现在知道怎样去走向成功。
  这个企业家讲的是失误和失败都是宝贵的资源。那些勇于实践而犯错误的人,比不干事没错误的人距离成功更近,距离真理也更近。中国民间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是智慧之语。我们日常所见的那种抓住一个错误就一票否决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式,从经济上说是浪费资源,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愚蠢了。这种惩罚错误的方式,与现行教育中只以标准答案为对,偏离标准答案就罚你为错的思想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出错便一票否决,就造成下级掩盖失误、掩盖问题、文过饰非,就没有真实,没有实事求是了。碰到2003年SARS这样的天灾也加以隐瞒,国家和人民就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我相信,经过探究性学习培育的这一代学生长大,会比父辈、祖辈都更科学地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会更有能力来对待人间的正确和错误。他们还会轻松而潇洒地说: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错误生出来的儿子,错误其实是真理他爹,我们怎么能不善待错误!
  于是师从王能智的老师们说:“虽然要学、要改的东西很多,但王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探究性学习。握住这个抓手,就打开了这扇门。”
  打开这扇门后,天地有多大?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设置一个问题、一种情境的方式去进入……设置也是假设,通过假设性思考去解决学习问题,是重要的学习能力的训练;通过假设性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日后走向社会极其重要的能力。
  据有关资料,哈佛大学懂得用假设性思维去解决问题的学生也只有1/3。但哈佛出一个比尔·盖茨就惊动了世界。其实,比尔·盖茨没读完大学就去搞企业,并非不爱读书,而是渴望发挥自己的探索性创造力。
  再说一遍,王能智从1982年开始的教学实验已显示出少年学生存在的潜力,这潜力蕴蓄着中国教育向世界一流教学挺进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