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读,让语文课省点功夫

  • 2012-01-06 14:13:39
  • 王青
  • 聋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可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朗读训练,又由于一般的考试不测试聋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就更有可能使语文老师不重视朗读训练。有的语文老师讲,这些聋生太笨了,费了一天的时间,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为啥会这样?原因在于老师,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聋校语文课上往往表现为“三多两少”,即繁琐空洞的分析多,把原本好好的一个整体(课文)搞的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把有限的时间放在一问一答上,而学生所得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的时间少。这样就使得聋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一般是唱读,即一字一顿,不加理解地大声读,它出声大,速度慢,效果很差。再是默读、自由读,当然这也是读文章的方式,但在没有朗读指导、学生不会读的情况下,默读和自由读对聋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实际意义。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朗读教学中注意了以下问题:一、示范朗读。
  教师示范是指导朗读的重要方法,范读要做到读音正确标准,正确表达文章的情感,并且要反复进行,如教学课文《美丽的画》第二自然段,在学生正确拼读字音的基础上,用轻快的语气读出田野的美丽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特别应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夏娟/画的是/田野,田野里/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片/绿油油的/蔬菜。一个/小女孩/走在/田间/小路上。”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分句示范,反复示范,直到学生学会为止。二、有表情的朗读。
  有表情的朗读就是把手势和体态语融入进去,这样有助于聋生理解课文内容。聋生在朗读时,一面用眼睛看语言文字,一面读出来,并伴有丰富传神的表情、动作或手势语,完全能表达出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聋生在看老师或同学朗读的时候,既看口形,又看表情、动作、手语,再通过大脑的联想与加工,也能理解对方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三、合理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个别读、接力读、同桌读、表演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环节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比如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适合分角色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关系和对话次序;以描写动态为主的适宜用表演读;初读课文时,个别读或慢速齐读较好;思考问题时,自由读或同桌对读比较适合。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宜采用竞赛朗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宜采用轮流朗读等等。总之,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最有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不能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多样化,不要搞花架子。聋生模仿能力强、擅长表演,分角色读、表演读效果特别好。教材中的许多童话、写人的文章都可以用。四、注意标点符号和不同句式的朗读。
  在朗读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停顿时间和语气。根据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不同语气的读法,提高朗读技能。五、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通常抓好三个层次的读。一是感知性的读,通读课文,读通读准,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二是理解性的读,边读边议,边读边思,抓住关键句段以读代讲,以讲代读,把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手段。三是积累性的读,就是抓住课文的精华部分熟读精思,烂熟于心。这三个层次的读,分别运用在整体感知课文、讲读课文、巩固全文这三个环节之中,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过程性,充分发挥了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读,对说、写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聋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才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备,日积月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语文老师省的劲儿不就多了吗? (此文于2005年发表于《现代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