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生

《山东教育》刊发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教育事迹

  • 2016-09-21 10:42:31
  • 庄玉娟 任昌乾/摄
  • 《山东教育》

  《山东教育》杂志2016年9月刊,以“用爱,为残疾孩子撑一片蓝天——记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路荣喜和他的‘博爱教师团队’”为题,刊发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教育事迹,并收录校长路荣喜的照片作为杂志封面。图片及文字如下:

《山东教育》刊发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教育事迹

《山东教育》刊发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教育事迹

《山东教育》刊发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教育事迹

《山东教育》刊发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教育事迹

《山东教育》刊发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教育事迹

用爱,为残疾孩子撑一片蓝天——记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路荣喜和他“博爱教师团队”
淄博市特殊教育起步于1959年12月,由最初在博山创办的“淄博市盲聋哑儿童学校”数易校名,屡迁其址,历尽沧桑,于2011年11月由原淄博市盲人学校和淄博市聋人学校合并而成为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迁入投资亿元建成的新校。学校主要办学功能为盲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培智教育。现有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学生三百多人。近日,记者前往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探访这些孩子们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生活。 “特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展示的是教育公平,体现的是人文关怀。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就是一所为每一个残疾孩子创生幸福和价值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为办学思想,以生命教育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生活品质为目标,用集体的智慧和无私的大爱,为残疾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特级教师、淄博市优秀校长、振兴淄博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事特殊教育工作34年的该校校长路荣喜说。

一、无私的爱,脉脉深情似春晖


  随处可见豪情泼墨的书法,弥散神韵的油画,精致唯美的手工,形态兼备的雕刻,处处回荡着欢声笑语,时时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这就是特教人的家园、改变残障儿童命运轨迹的乐园——位于淄博高新区花山脚下的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们,有的失去了光明,从来没看到过这个世界的模样;有的生活在寂静无声的世界里,无法开口说话;有的因为智力发育迟缓低下而不能正常认知;有的孩子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交流,似乎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特殊教育,就是要让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自信地融入社会。正如学校的一个孩子写下的心愿:“上天给了我翅膀,我注定要飞翔。”

特殊的爱,温暖折翼的天使


  今年45岁的王淑芸老师来到学校工作26年了,一直从事盲生的中小学教育,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王老师眼里,这些孩子敏感而脆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他们的内心也是丰富的。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互相帮助,校园内随处可以看到盲生相互搀扶的身影。“低视力的孩子都很积极主动帮助全盲的孩子,并且习以为常,这种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在我们学校蔚然成风。”王老师介绍,“他们身体上有缺陷,就像折翼的天使,但在老师和社会的关爱下,他们也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16岁的小凡来自偏远山区,面对记者时彬彬有礼。小凡由于患有白化病,视力很弱。2006年,小凡的父亲辗转打听到特殊教育中心的前身、全国知名的淄博盲校,就把当时只有6岁的小凡送到了这里。 “刚到学校时孩子年龄小,认生,想家,每个周末小凡都在学校一个公用电话的墙根下蹲着等家里的电话。”王老师说。小凡今年已经高二了,打算明年报考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康复专业。
  “除了老师和同学,我很少有机会接触其他人,对学校以外的世界也不了解。刚来的时候年龄小,离家远,只有寒暑假可以回家,很想家。有一次生病发烧,老师连夜把我送到医院打针,还给我熬了小米粥,做了好几种小菜,我特别感激老师对我的照顾。现在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不适应了,跟父母也不如跟老师亲,就是觉得学校好!有老师、有同学,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小凡对记者说。学校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小凡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这里我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去食堂吃饭,这让我更加自信了,现在放假,我都可以自己坐火车回老家了。”经过十年的学习,让小凡的内心世界变得强大起来。
  中午吃饭时间,记者在盲部餐厅看到孩子们整齐有序地排队、进餐。低视力的孩子牵着全盲的孩子,秩序井然。这些孩子阳光、健康、快乐,爱学习,有理想,有抱负,每天跟健全孩子一样生活、学习着。
  由于视力障碍,盲生教育难度大。赵艳玲老师告诉记者,健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盲童这里,至少要乘上十倍、百倍,甚至更多。尽管困难重重,但老师们始终坚持教学相长的信条,利用一切机会倾听孩子,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并将这些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由于孩子们缺少视觉经验,有的知识难以理解,老师们或想方设法把他们带入生活情境之中,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或播放录音、提供实物;或者和学生一起表演,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那盲人就是落难人间的折翼天使。他们学习飞翔比普通人需要付出更多,但是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们并没有陷入这种烦恼和痛苦中,他们在老师们的关爱下,刻苦钻研,潜心学习,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我在学校学会了按摩,不但能自食其力,而且还清了家里的欠债,找了大学生妻子,结婚生子,有房有车,而且还帮助几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先天性盲人毕业生王勇在来信中自豪地写到。

启智、启德、启信,教学生学会做人


  淄博特教人用无私的爱,点燃特殊儿童希望之炬。为了让盲、聋以及其他有残疾的孩子与正常人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首先从“进得来 留得住”入手,组织教师到各区县并深入偏远农村,调研残障儿童入学情况,并针对残障学生家长普遍存在受教育意识薄弱、经济拮据、心理压力大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打消了家长怕孩子受歧视、受欺侮的顾虑,通过毕业生自主择业创业的事例,让家长看到孩子自强自立生活的希望。通过开展“一对一”支持服务行动,将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养成教育、品质意志、家教指导、生活救助等方面作为具体支持服务项目,建立了长期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在校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联合相关部门在经费和物质条件上给予困难学生资助,对入学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孩子实行“四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免住宿费、免书本费、免生活费,给予交通补助费,不因贫困让一名学生失学,帮助每一名残障学生入学接受教育。目前,学校对学前三年康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学生也全部实现了免费教育。
  启智、启德、启信,教学生学会做人。在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不仅教授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爱的鼓励和安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在他们病痛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学校“生命教育”的理念完善了学生的人格,“博爱者美,自胜者强”的校风已然形成。
  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张明月,自2005年入学起,悉心照顾患小儿麻痹症生活无法自理的同学,十多年如一日,3000多个日日夜夜,无数次搀扶与帮助,甘愿做同学的“拐杖”,用行动演绎了爱的奉献与伟大,先后被表彰为山东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山东好人”2014十大年度人物、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全国百名美德少年。
  几年来,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大批自强自立的模范代表,如我国第一个盲人博士金伟,全国自强模范、被誉为活CT的神医魏刚,赴日本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淄博市第一位聋人崔安木等。2014年,由学校23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在省残运会武术比赛19个项目的比赛中共获得了5枚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取得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14年,学校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青少年维权岗”,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公务员局表彰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二、智慧的爱,点滴滋润如春雨


  “我的孩子能开口讲话了,现在像其他孩子一样在普校学习,能读书、唱歌、玩游戏,真是太感谢市特殊教育中心了,是你们改变了孩子一生的命运。”转入普校的学生家长来信如是说……在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路荣喜的办公桌上,几封来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常有这样的信件,或是在校生告诉我他如何进步,或是毕业生告诉我他事业上的丰收,或是家长告诉我孩子最近的良好表现,每封信无一不透露着自豪、洋溢着喜悦。”路荣喜校长告诉记者。

细心、耐心和爱心,为折翼天使插上梦想的翅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更倾向于把残疾说成一种特点,他们只是接受世界的信息和角度与常人不一样而已。”该校教导处曹燕老师告诉记者,特教学校的老师不仅是老师,也是医生;不只教学生,也教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在我们学校当老师真的不容易,除了正常的文化课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医教结合进行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别化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需求进行职业教育。”
  李女士是市特殊教育中心二年级学生小凯的妈妈。今年11岁的小凯出生的时候是个正常的孩子,因为1岁多的时候打抗生素造成了听力损伤。在和记者聊天的过程中,李女士回忆起了孩子曾在普通学校学习时的情景,“那时我想着他和正常孩子在一起会有个正常的环境,对孩子好一些。可是孩子带着助听器,班上其他孩子就觉得他不一样。那时候感觉孩子可不开心了。”三年前,李女士带着孩子转学到市特殊教育中心,两口子在学校附近租房住陪着孩子。经过特教老师对孩子特殊成长需求的分析,因材施教,她感觉到孩子开朗了许多,也进步了许多。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一直唠叨着她的遗憾,同时表达着感激之情:“到市特殊教育中心后,看到儿子每天都有进步,真后悔晚送了几年。儿子现在语言表达基本正常了,也特别自信了,每天回家还说小朋友怎么怎么样,主动描述在学校的所见所闻,各方面进步都挺大的。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我们特别感谢学校的老师们,他们太不容易了。”
  聋部巩立君老师告诉记者,和给普通学校孩子上课相比,给特殊教育的孩子上课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巩老师班上10岁的女孩小月,父母都是聋哑人,孩子不但有听力残疾,还伴有情绪行为障碍和自闭倾向。刚来的时候不与人沟通,经常在教室脱衣服、脱鞋子,有时甚至拆教室的电线插座……经过一年多的教育和康复,记者看到,小月已经可以指认很多字,可以用手语和老师做简单的交流,情绪也稳定了很多……。
  记者看到,在校园里,孩子们看见老师,都会主动的迎上前去,说一句“老师好!”尽管聋部有的孩子发音不标准,但他们用灿烂的笑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爱。

康复训练 医教结合 改变特殊儿童的生命轨迹


  “小猫小猫怎么叫?喵喵!”走进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康复教育部的教学楼,随处可以听见类似这样的声音,字正腔圆的是个训老师,咿呀模仿的是聋儿孩子们。你可能想象不到,就在几个月前,他们还说不出一个完整准确的词语。0-6岁是残疾儿童最佳的康复训练期,为了抓住这一黄金时间段,提高低幼特殊儿童康复率,学校于2012年5月,开设了学前儿童言语听觉障碍康复班,实行免费入学,成为我市唯一一家公办的市级定点康复机构。探索实施了“一对一”康复教育模式,即一个教师对一个康复学生,一个教师对一个家长,一个教师对一个随班就读的学生,一所康复教育学校对一所医院,一所康复教育学校对一所普通幼儿园,一所康复教育学校对一所小学,一个专家团队对一个教育康复教师团队,一个教师团队对一个信息化的平台。
  新生入学伊始,教师为孩子进行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测试,专业的评估仪器,科学的评估标准,让康复训练从一开始就做到瞄得准、打得稳。测试后,教师团队召开集体研讨分析会。针对孩子的评估结果,每名教师选择一个孩子,开始“一对一”教育康复模式训练。课上,教师借助康复训练仪器对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并对其表现做到随时观察、随时记录,利用摄像设备进行全程跟拍。课下,教师反复观看手记及教学视频,根据孩子的康复进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每天晨检、离校,教师与家长沟通孩子学习情况,并将录制的视频播放给家长观看;建立“责任同行”QQ群、微信公众号,教师每天通过视频、语音与家长在线交流康复训练知识和方法;重视家长的帮辅作用,利用课下时间,定期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以期做好课外辅导,巩固康复效果。
  某幼儿园中班教室,涛涛正在上课。他积极回答老师提问,和小朋友们快乐地游戏,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涛涛出生时因窒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造成“脑瘫”,出现说话不清,行走不稳等障碍,经过一年多的“一对一”教育康复训练,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样说话交流,走路也稳当多了。2014年8月,涛涛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像涛涛这样成功康复后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随班就读的已有7名儿童,康复教育处定期对这7名学生进行“康复跟进”,与家长和普校教师一起,共同做好康复教育训练,保障康复效果的延续,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普通人的学习、生活。
  2014年,“构建一对一教育康复模式”被市教育局评选为市级教育创新项目,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康教结合实验学校,2015年,成功跻身全国18所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学校行列。

有爱无碍 用爱温暖“星星的孩子”


  2014年9月,高新区特殊教育中心暨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培智教育部正式成立,开始面向高新区招收智力障碍儿童。目前,已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发育迟缓等多种类型的18名智力障碍儿童入学接受康复教育。
  学生入学之初,教师便对学生的生活能力、语言能力、数理能力、认知能力、感觉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客观评估,了解学生情况,编班入学。实行“7+5”模式的课程运作方式,即7门学科课程与5门康复课程同时进行,实现了教育与康复的融合。为提高学生的教育康复效果,以学生的认知、语言、感统、精细等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为依据,制定个性化“一人一案”的教育康复训练计划并严格落实。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充耳不闻,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独自闪烁,被诗意地称为“星星的孩子”,9岁的小然就是这样一名自闭症儿童。他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入学之初,总喜欢不停地拍桌子、拍墙面,满手都是老茧;还不时地给老师们在身上制造“爱的痕迹”;情绪波动时,整个教学楼都能听到他的哭闹声。为改善小然的情绪问题,任课老师主动参与小然的日常学习生活,认真观察他的情绪和行为表现,随时拍摄、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据小然情绪行为的特殊情况,制订了特训方案。经过1年多的特殊治疗和训练,小然手上的老茧逐渐消退了,情绪发作的次数和时间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短。
  8岁的晨晨没有家长陪伴,正独自坐在培智部一班教室里上课,有时大声地回答着问题,有时较流利地背诵着儿歌。自2岁时,晨晨被查出患有自闭症,父母便放下了工作,带着晨晨全国各地求医求学。听说市特殊教育中心培智部成立,晨晨父母带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淄博。刚入校时,晨晨只能说出几个字,不论上课下课,一刻也离不开家长的陪伴。经过1年多的康复训练,现在的他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背诵熟悉的儿歌,也不需要家长的陪读,能主动跟家长、老师说“再见”“谢谢”了。
  “我的孩子,在学校老师的教育下,不仅学会了独立吃饭,还能自己刷碗。这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晨晨妈妈满含热泪,述说着自己的感激之情,“自从得知孩子有自闭症,生活就完全变了样。来到市特教中心后,孩子从不会说话到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从没有目光接触,到主动和我们拥抱、亲吻、说再见,从生活不能自理到自己能穿衣,会收拾……我们可以放心工作了,感觉生活也重新有了意义。”
  王海华老师向记者介绍说,由于智力障碍学生适应生活有困难,因此教给学生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的生活适应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问好、握手,这些对于普通孩子来说非常简单的动作,智力障碍儿童却要用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学会。12岁的脑瘫儿欣欣,每20分钟就要排一次尿,欣欣妈妈总是随身带一只矿泉水瓶给他接尿,当欣欣妈妈不在场的时候,很多未婚的女老师都会主动给欣欣接尿。王老师说,“在这里做老师,必须很有耐心。简单的跳绳动作,孩子们就得学一个学期。老师为了教会他们穿鞋袜、穿衣服、洗脸、洗手,常常要用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连大小便这样对正常孩子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这些孩子们也是需要长期反复训练才能学会。”
  一年多来,在“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快乐成长”的理念指导下,像晨晨、小然一样,孩子们经过康复训练,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进步,却是老师们一年多来日复一日辛勤付出、坚持训练的结果,他们正在用爱心和专业温暖“星星的孩子”,重树家长的信心,点燃家长的希望。
  “对特殊儿童仅仅付出保姆式的爱是不够的,更需要有智慧的爱,为那些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这是路荣喜校长对“爱”的深刻认识,也是市特殊教育中心所有老师的共识。

三、永恒的爱,连绵无尽若春草


  谈起特殊教育,路荣喜校长有着很深的感受,他的话或许道出了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做特殊教育,可能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是看到这些学生可以学会照顾自己,可以走上社会自立自强,我觉得我们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

学好本领 振翅翱翔


  在市特殊教育中心有一间职业教育学生作品展室,里面展览的是孩子们的手工和美术作品。有精致的刺绣、或古朴或扭曲怪异的陶塑、充满奇思妙想的油画,精雕细琢的刻盘,异彩纷呈的陶瓷绘画……让每一位参观者都大为惊叹。如果不是亲临现场,很难相信这些充满艺术创造力的作品是出自于聋生之手。
  “学校的课程就像宝塔一样分类分层次,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开始学习,到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再到获得较高的生存质量。学生步出校园,能不能适应社会,能不能自信而且有尊严的生活,是对学校教育的最终检验。学生的发展需求就是学校的责任所系,学校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学分制教学模式,切实让学生掌握技能、涵养品格,实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路荣喜校长如是说。
  学校把建设“全市各类残疾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学校六大功能定位之一,探索出了升学和就业“两条腿”走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举”“选修必修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职业技术教育。
  学校加强品牌专业与特色课程建设,针对淄博“陶瓷之都”的文化特色,通过调研景德镇、华光陶瓷、硅苑科技,在传统专业刻瓷课的基础上,新增了陶瓷绘画、陶塑课,推动工艺美术专业上层次、创品牌。
  中医康复按摩专业创办于1960年,本着“以手代药、以指替针”的原则,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盲人按摩师。职教部的徐亮老师介绍,该专业的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很多学生没毕业就有用人单位来学校签订就业合同。徐亮的学生刘顺、宋冬梅夫妇,毕业后去深圳打工,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在深圳买了3套住房。
  日前,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方法,经过广泛调研,新上的烘焙专业与淄博红宝石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建立起了专业实训基地,做到产教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岗位、学校与市场的接轨,实现“作业”-“作品”-“商品”的转换。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残疾孩子也能如正常人一般融入社会,获得有尊严的生活,因此“立足生存、面向就业”就成了一个办学宗旨。据介绍,除了部分重度的患儿,80%的孩子都能升入中专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职业中专学生通过充分的康复训练和职业训练,毕业后,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适应和融入社会主流的能力也不断提升,连续五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他们有的做了糕点师、美容师,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开了按摩店、工艺品店、画廊,成为省市自强模范、创业标兵。能够造福家庭、服务社会是这些孩子们最骄傲的事情。
  学校职业教育向社会延伸,对毕业生建立跟踪服务档案,对有需求的毕业生进行提高培训和职业指导。学校受市残联的委托,还承担着对社会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工作,2011年合校以来,相继开设中医康复按摩、摄影、刻瓷等成人培训班,培训学员200余人。

无障碍学习 共享信息资源


  在学校盲文阅览室内,记者看到配备有视障学生阅读所需的盲文学习机、盲用电脑、智能阅读机、听书机等先进的无障碍数字化设备和盲文图书、光盘。视障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盲文书籍获取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类先进的辅助阅读工具充分获取普通书本上的信息和大量的互联网信息。同时,开通了中国盲文图书馆、山东省“光明之家”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免费登录阅读。
  基于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学校也在不断研讨构建“互联网+特教”模式。根据盲聋培智学生的特点,着力配备适合的信息化系统,提供无障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配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助视设备、电子助听系统、感统训练系统、康复学习评估系统等,引进云架构系统,微课制作设备,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目前,盲生教学工作基于网络开展,教师网上布置作业、安排复习预习内容,学生通过网络终端学习课堂知识,拓宽视野。高年级聋生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获取新鲜资讯,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提高生活质量。网络技术使残障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由单一向多元开放转变,他们的世界不再是无声无色的,他们有了喜欢的节目、追慕的偶像,讨论的话题也从原来的自我层面向社会发展。学校还建立了盲人有声图书馆、聋生视频图书室,让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学习。

优秀的教师团队教书育苗


  一年一年,时光流逝,学生从刚入学时懵懵懂懂的孩童模样,逐渐长成大姑娘、小伙子。一年一年,时光荏苒,学校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学生们在校的学习结束了,但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的历练才刚刚开始。告别校园,告别老师,学生们满怀志愿奔向新生活,老师的心却时刻揪着。“天渐暖和了,小琪琪的冻疮应该没事儿了吧?”“今天给小强打电话,他最近的按摩生意非常好,正打算申请一项国家专利呐。”“涛涛下个月办婚礼,请我去给他们当见证人咯。”……学生毕业后,老师们经常聚到一起谈论他们现在的情况,对学生的关爱,成了特教学校老师们终生的牵挂。
  贾益芹,市特殊教育中心德育处副主任。自1992年7月至今,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她把“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的“聆听世界 回归主流”和“感恩与责任”教育先后获得淄博市优秀德育品牌。她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努力构建生本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一个简单的发音经常是五遍,十遍,几十遍,反反复复;一个问题用手语解释不清,就用图画、用演示,用电子白板,尽各种可以想到的方法,直到让学生从不懂到真正掌握,每次上完课她的嗓子像冒烟一样。为了学好手语,她把《中国手语》上下册不知翻了多少遍;为了学以致用,即使课间十分钟,她也和学生一起交流、谈心。置身于校园,贾益芹总是满面春风,蔼然可亲。面对迎面走来的学生,一脸笑意的她,或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学生的肩,还时不时地伸出大拇指——“你是最棒的”。有一天,她被学生连拖带拉的来到教室里,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已经点燃蜡烛的大蛋糕,上面写着:贾老师生日快乐!学生用手语集体告白:贾老师,谢谢您!那一刻,她流泪了。她收获的不是一个蛋糕,是学生的一颗颗感恩之心。贾益芹主持过山东省特殊教育十五项重点课题,先后有2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主讲的语文课曾多次获省市一等奖,出版两本专著《无声心语》、《手语说书法》;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齐鲁最美职工、淄博市学科带头人等20多项荣誉称号,被学生誉为“心中最美的老师”。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了残障孩子的成长,有许许多多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好老师,形成里一支优秀“博爱教师团队”。在市特殊教育中心,为了残障孩子的成长,有许许多多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好老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张丽美,自2006年学校组建高中班以来,一直担任美术送考教师,高考班升学率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多次达到百分之百。2014年毕业生耿晓娜同学,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取郑州师范大学,而且在张丽美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一直保持着对舞蹈的不懈努力,在“红舞鞋艺术学校”帮助下,成功录制微电影《舞者》,社会反响巨大。淄博市教书育人楷模苏喜枝,曾辅导刘晓钰同学写了80多篇童话故事,其中《寻找喵的声音》,在首届“心灵的声音”全国盲校学生讲故事大赛中,荣获特等奖。近几年带领康复部的老师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山东省特级教师王芳、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刘振华、淄博名师翟庆文、杨明玲、淄博市行业岗位能手刘东……优秀的特教团队用爱、包容和尊重接纳着一个个神圣的生命,倾其所有帮助学生展示自己生命的全部美丽。孩子们用歌声唱出心中的梦想,用舞蹈演绎生命的绚烂,他们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深深感染和触动着社会各界的人们。一批批学生考入了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等学府,圆了他们的大学梦;一批批学生凭借专业技能,在企业里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一批批学生自强自立、自主创业,凭借一技之长成了老板,圆了他们的创业梦……
  爱,点燃了特殊学生的希望,也激励淄博特教人不断前行。经过五十多年积淀所形成“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创新发展、无私奉献”的特教精神正在化为每个特教人的具体行动。淄博特教人正在用他们的爱心、信心和恒心改变着每个残疾孩子及家庭的命运,创造着一个个生命成长的奇迹!
  淄博特教人的爱,隽永深沉,绵绵不绝。
  (庄玉娟/文 任昌乾/摄)